Thursday, December 27, 2007

【菸葉】麥田捕手

書名:麥田捕手
作譯:J‧D Salinger/施咸榮
麥田文化

這本書很有傳奇性,據說幾個有名的暗殺者被捕後都被搜出這本書。
搞得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奇怪的情緒反應或是偏差思想產生...
不過這好像傳說中的那首自殺歌曲『Gloomy Sunday黑色星期天』一樣—英文造詣差的會活下來!
所以翻譯過的《麥田捕手》看了保平安~

《麥田》一開始看的時候,被這個滿嘴髒話又很孬的傢伙弄得有點火氣上升,覺得這傢伙只會出一張嘴卻啥事也都不敢做,一天到晚只會批評、看什麼東西都不順眼但又拿不出啥建設性的話語或是行動來改變自己的生命與境遇。

或許,真實的世界確實充滿著犬儒與偽善,但是光是這樣漫天攻訐會改變嗎?
就在這樣想的當下,我發現我老了...
不再像是故事主角考爾菲德那樣嘴巴長沒幾根毛的高中生樣。
也不再是那樣的憤世嫉俗、不在敵視著既得利益者...
我同意這個世界該這樣,或許本來就是這樣。

《麥田捕手》完成於1951年,而50年代到60年代卻正是一個狂飆、反叛的年代,左派運動、民權運動、反戰示威、WOODSTOCK音樂會、1968革命年、墨西哥奧運黑權事件、賽爾瑪遊行、越戰...許多戰後嬰兒潮誕生的年輕人正處在那樣充滿希望與反抗的年代,很多年輕人用著自己的方式對這個世界、政府來反抗、來表達自己心中的理想,這是一個熱情的年代但是卻不為父執輩所接受。
在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說: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謙卑地活著」

或許,在一個標榜「理性且成熟」的社會,我們應當也必須學會「謙卑地活著」!

但在台灣,卻出現了一堆上了年紀而且還具有權力的「老」考爾菲德,成年、有錢、有地位、有能力卻表現出比高中生還「嘴砲」的「嘴砲性格」,他們對政治不滿、對環境不滿、對股市不滿、對經濟不滿、對年輕人不滿、對性功能不滿、對家庭不滿、對年輕妹妹收費太貴不滿...

他們比年輕人更不滿!!

唉,寫到這裡...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啥了...
30歲以後的我除了打嘴砲、擔心性功能障礙以外...我還能作什麼呢?

無論如何,我總是會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在一大片麥田裡玩遊戲。成千上萬個小孩,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裡守備,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跑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從早到晚就作這事,我只想當個麥田捕手。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但我真正想做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這不是我說的,是主角考爾菲德說的—對著他妹妹所說他將來想當什麼。
但是我也希望,我將來也是作這樣工做的人。

Tuesday, December 25, 2007

【應景】溫馨感人的「恐怖片」


各位可以安心點按觀看,真的一點都不可怕,看完會跟我一樣流下感動的淚水!
愛與勇氣...

有人說沒事幹嘛看啥恐怖片,自己嚇自己,多折磨人啊!!
不過,當你真正看透一部「恐怖片」時,才會發現「惡搞」與「幽默」才是恐怖片的元素。
之前在網友的部落格裡看到這樣的一句話:「一個能拍出最好的恐怖片的人,一定是最有幽默感的人」
我同意!

Sunday, December 23, 2007

【觀影】口白人生—人生的幸福

片名:口白人生
導演:馬克福斯特
演員:威爾法洛
瑪姬賈倫菏
達斯汀霍夫曼
昆妮拉蒂法
艾瑪湯普遜


孔子說:三十而立,沒想到,我也快要面臨這個生命中另一個階段的新開始,從懵懂的幼年、白天教科書夜晚淺蒼舞的國高中,到總是在歡樂學習與國考間拉扯的大學、研究所...我想,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So far so good,但是在心裡面卻總是有個聲音常常有所疑惑...

【口白人生】的劇情其實要說老梗倒也無可厚非,但是在故事設定的創新上也是不錯的突破,或許這部電影除了具有小品應有的「韻味」外,看著艾瑪湯普遜在片中精湛的演技其實就滿值回票價了,老達本來就是個老戲精但是限於角色關係發揮的地方可能少了點但在這部片的表現也頗具存在感(另一個頗具存在感的配角應該是【豪情四兄弟】那個醉鬼律師),當然囉!裡面次要女角瑪姬賈倫菏依然亮眼(自從看完【世貿中心】後我就愛上她了),至於主角嗎?呵呵~也不錯啦~平淡得很極致(這應該也是演技好吧!哈哈),所以,這部片整體的表現上,我給予小品裡面算是四顆星的評價,不過就搞笑來說還是要以【命運好好玩】那種哭笑不得為五星級代表。

【口白】很簡單,敘事很平實,就像是艾瑪湯普遜在片中飾演的平實派小說家一樣,用著細膩的文字去鋪陳故事劇情的起伏,在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平凡不過的人,一個單純的國稅局公務員,天天過著一樣的生活、做一樣的事、維持著一定的步調—直到這個模式被打破。


我個人亂喜歡這個畫面,很寫實地表現出生活被打亂的吶喊,有時候,我們偶爾習以為常的生活裡,出現了一些變化讓我們手足無措,或是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時,吶喊—常是我們最初的反應。


平凡的主角—Harold後來得知他有會掛掉時,他開始替自己的生存來奮戰,但是他卻希望別人來告訴他該怎麼辦?也被這樣的恐懼禁錮了他的生活。當他陷入這樣的困境時,幫助他的文學教授這樣告訴他:

那就任意生活吧!去吃好吃的鬆餅。

沒錯,在生死交關下這句話有點太過於冷淡而不近人情,雖然就算是目前看來的生活發展是個悲劇但突然就要結束,對任何人來說都未免太過殘忍,但是,難道生命就算剩下一天,真的只能束手無策嗎?不是的,先去吃塊好吃鬆餅吧!吃完之後,就會發現那麼誘人的奶油香、外表酥脆裡面綿密的口感,再加上蜂蜜或是煉乳,哇!就算生命剩下一天,有差嗎?

好好生活!珍惜每一份小小的幸福與快樂

如果,生命就都預定好、一塵不變,而無法去感受到一杯拿鐵的溫暖、一塊餅乾的甜蜜、一抹微笑的幸福、一個故事的意義、一份禮物的分享...一個轉角所不一樣的景色時,那麼,這樣的生命算是活著嗎?

Harold從那時候,放開了心也打破了過去的慣習,他才知道改變並沒那麼可怕,反倒讓他見識更多、得到更多,不再一個人吃晚餐、學會了吉他,也把到了正妹。

為所當為,時候到了無庸害怕

當Harold知道自己的死亡是為了讓這位小說家創造出空前的鉅作,那麼該怎麼辦呢?這裡的聖經梗用很大(不過歐美文學或是創作大多會表現出聖經中的故事與精神這是很難免的),跟耶穌一樣當祂知道祂的生命將要為這個世界的人來犧牲時,說不害怕是騙人的,因為在耶穌受難的前夕,祂是這樣的祈禱:「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但是接下來祂卻是這樣祈求:「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所以,耶穌並不是不害怕而是知道生命將要怎樣的捨去—這是一種愛,一種大愛,讓所有基督徒悔改的愛,因為有人為他們捨了。

Harold看完小說家的作品後,他領悟到他的生命以及意義,也瞭解到這部作品對於小說家的意義,或許是天意,總之就是這樣的陰錯陽差,他的生命竟然和小說發生了關連,Harold最後並沒有逃避這樣安排,因為他成就了某些價值,他接受著一切,也接受著命運...

重返應該繼續的人生...「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加9:24)

呵,主角最後怎樣呢?去看電影吧!
因為看電影也是生命最美好的一件事。

Thursday, December 20, 2007

【菸葉】白夜行


書名:白夜行
作:東野圭吾/譯:劉姿君
獨步文化

警告因本作品係屬推理小說,如有意閱讀者,建議閱畢原著後再行閱讀本文。
以下內容很「」!

套用一下【暮蟬鳴泣時/ひぐらしのなく頃に】歡樂大結局裡面可愛的羽入萌神的話當標題,雖然有點長... 囧>

「人子啊,人是無法寬恕人的罪惡的,惟有我,讓我來寬恕妳吧!」

人所帶給人的痛苦與折磨,往往不是能夠輕易化解的,有時候這樣的苦難與罪惡會繁衍下去,一代接著一代去承受,而有些惡性惡行也會產生遺傳現象,這樣的概念在宗教神學的觀念上幾乎都被採用,不管是基督神學的「原罪說」或是佛家的「業障論」,都闡釋著人類歷史生命中迄今仍無法斷除的悲哀與無奈,仇恨會傳承、受苦的意識也會遺傳而怨恨與報復更隨之而行...人的歷史也是這樣努力地一個世代接著一個世代在少數人的良知與良能發動下,辛苦地突破這樣的咒詛與悲劇性。

而《白夜行》讓我們看到罪是怎樣地在遺傳與擴散,幾乎讓我們跟著劇情發展陷入了無可救贖的悲劇性...

雪穗,一個被母親出賣,遭到成人肉體侵害的女子。
亮司,一個為了守護雪穗(也或許為了贖罪)而殺害父親並一再犯罪的男子。
這兩個人倒不像電影【閃靈殺手】或是美國真實社會案件Alton Coleman& Debra Denise Brown這對「情侶」在1984年夏天瘋狂地在中西部殺人、強姦、殺人...這樣的明目張膽。
反倒是一個在光、一個在暗(這可不是《聖堂教父》)—雪穗從一個下層家庭慢慢地闖出一片天下、嫁入豪門;而亮司則淪為惡魔,幫助雪穗排除異己並且從雪穗那得到可作為犯罪之工具或機會賺取財富。

罪從何而來?

或許現在很多小說和電影都試圖推翻一個定律—犯罪者都有一定的環境因素促使他犯罪,但是,我們卻很難否認社會環境與系統(家庭、學校、職場...)對於一個人犯罪的影響,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找、去探索必能找到一個看起來很不像原因的原因引爆一個人進行邪惡的犯罪行為。

而《白夜行》給了我們一個很殘酷卻也很寫實的原因,亮司的父親—桐原涼介,因為妻子的外遇和自身的生理問題讓他對清純的幼童產生了「興趣」,而在他一次利用金錢買來雪穗要對她進行侵害時,卻被自己的兒子—亮司發現,亮司受到刺激(爸爸怎麼對我的小女朋友做出媽媽跟店員叔叔做的那事件呢?)因而爆走持剪刀將自己的父親刺殺,帶著雪穗逃離現場...

從此,這個案件就變成懸案—或許,在那時候要讓人相信小孩子會殺人是很難的一件事(現在,我要是警探恐怕第一個會先懷疑小孩,因為這個日本國小生殺害同學案件),所以雪穗和亮司便在一連串的對別人的殺戮與傷害中,展開一段看似兩分實是兩合的犯罪生涯,就像書中警探世垣所說的:「槍蝦就在蝦虎魚附近」一樣。

就看完這個長達20年的故事後,真覺得張無忌他媽(真的是他媽媽)說得對:「孩兒,你長大了之後,要提防女人騙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要不是這樣,雪穗怎麼可能如此的平步青雲進入豪門—即便是筱塚成一帶著世垣去找康晴說出真相,康晴的大頭跟小頭也還是一致認為雪穗的純潔;他的前夫—高宮誠也常常被雪穗的淚水一呼弄整個心都軟了。

不過對於亮司和雪穗的關係,我想除了多了一份「共生關係」外,亮司對於雪穗也是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愛存在,最劇烈的表現在於亮司知道警察要逮捕他時,他沒有多想便拿剪刀將自己斃命,將雪穗與他的過去還有罪惡一同帶進地獄中, 另一個可以參考的原因可以從亮司跟典子的性愛中發現,當典子發覺亮司跟她做愛沒有射精時,亮司說他從來沒有在女人體內射精的事情來看,我們可以這樣推測幾個可能:
1.亮司因為父親對雪穗的事而讓他心理產生障礙。
2.亮司與雪穗應該發生過性關係,但是為了雪穗未來的平步青雲,他練就了這種神功。
3.亮司太愛雪穗,只能和雪穗雲雨時射精。(這個理由實在「純愛」到不行難怪可以拍成日劇)

可見,對於雪穗,亮司有一份很深的情感寄託與守護之責—源自於青梅竹馬的愛還有父親的罪。

而雪穗呢?她選擇一條堂皇大道,她成為親戚的養女學習了茶道、花藝...一個適合上流社會男子太太的技藝,進入名校與富家之後交往,一步步地累積財富,攀上枝頭做鳳凰。
她也不一定愛著亮司,因為她看到亮司自殺身亡後,只是離開現場莫不在乎就像書中所寫的—她連一次都沒有回頭。如果這說還不夠,那麼,從她與康晴的婚禮上稍微瞥見一成的手錶卻能記住甚久,還有她對朋友川島江利子的傷害,可以這樣大膽的推測—相貌、地位俱佳的筱塚成一才是真正能配得上她的男子。

雪穗因為幼年痛苦的記憶與創傷,讓她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修羅,只要是輕視她、侮辱她的,她都不計一切去傷害、去維護她的自尊、掩藏罪惡,好鞏固她得來不易的榮華富貴—即便是要殺害養育她多年的養母(或是生母),所以她會竭盡所能的來利用她身邊的人來幫助她—直接也好間接也好,亮司應該也只是她的一顆棋子,雖然她曾這樣說:

我的天空裡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是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
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藉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

這光是亮司嗎?我想曾經是吧!
因為在雪穗身邊的三件性侵害案件中,藤村都子、川島江利子兩個都只是被扒光衣服。
而唯獨筱塚美佳有遭到侵入傷害...
除非是亮司越來越殘狠外,一改過去作風特意對美佳侵害,那麼就很有可能雪穗找到另外一個可以替代的人幫助她奪去一個女孩的靈魂。
我希望是後者,因為這代表至少在這個異常可怕的罪惡中,還是有一絲人性的存在。

最後,看完《白夜行》我很喜歡東野圭吾的敘事風格以及對時事的觀察,尤其在犯罪活動與科技發展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一個利用電腦犯罪的歷史演進—從盜版、破解複製提款卡到侵入電腦系統竊取資料,讓讀者除了享受「罪惡之趣」外,也瞭解了一個類型犯罪的歷史演進。

Thursday, December 13, 2007

【觀影】迷上癮—嗑藥的孤單


片名:迷上癮
Requiem For A Dream

導演:Darren Aronofsky
演員:Ellen Burstyn
Jared Leto、Jennifer Connelly、
Marlon Wayans


老實說,對岸網友把這一部列為十大禁片或許還真有點小題大作,但是如果您現在很悶、心情不大好的話,那麼我更不建議您觀看這一部電影,如果您是一個跟我一樣是個支持迷幻藥劑或是次級毒品使用合法化的人...說真的,看完這一部電影後,我有點立場轉變了...

記得念研究所的時候,上刑事政策專題時曾出現一場難得一見的小辯論,也就是針對毒品施用行為是否予以合法化的問題,那時候的我稍微涉獵了一些資料知道荷蘭對於藥物施用的政策是採取相當開放的立場,再加上《暴力失樂園》、《迷幻異域》和《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這三本書的影響,還有本身在當時是個標準稱職的「菸酒生」交互作用下,個人堅決贊成迷幻藥物和次級毒品應予公營販賣與施用合法化,也認為政府對於毒品與施用者予以污名化是一種「鴉片戰爭」的餘毒...不過看完這一部電影後...我只能這樣說:

人啊!對於追求快樂是永無止境的,只要能夠達到超脫的境界,不管是用怎麼樣的方法—人都很樂意把自己的靈魂賣給惡魔

如果說對於毒品施用的探討代表性的電影,在我有限的觀影經驗和記憶立下,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猜火車】,不過,看完【迷上癮】後我只能說【猜火車】還未夠班啊!

【迷】的故事很簡單,四個人追求快樂的故事—

Sara一個獨居的老婦人想要減肥好穿上當年參加兒子畢業的紅禮服上電影,和大家分享她有個愛她的老公和一個孝順孩子的故事—但事實上,她老公已經過世,而他的兒子卻是一個只會將她電視搬去賣掉好換錢買毒品的小混蛋。

Harry想要靠販毒賺大錢讓他的女友和他媽媽(沒錯,媽媽排第二XD)過好日子,他唯一成功的是買了一套有重低音的豪華電視組給他媽媽,他相信他是可以做點事、獲得某種成功的人,雖然只能透過販毒...跟吸毒。

Marion正妹一枚,但很可惜她也是一個「糖果妹」...當他遇到Harry她以為會有個不一樣的感情關係,她也可以脫離當糖果妹的生活好好地往服裝設計的理想邁進,但是,事情永遠不會像她想得那樣圓滿,因為用錯誤的方式去追求幸福,所得到的幸福也會是錯誤的!

Tyrone一個老是想起小時候在媽媽懷抱裡那份甜蜜的少年,他沒有忘記那時候他跟媽媽說有一天他要成功、做些事情,所以,他很努力地一邊吸著白色粉末也一邊想辦法利用這些粉末來追求成功...他或許忘了,那時候他媽媽那句溫柔地跟他說的話。

在這四個人的故事裡,每個角色都有令人憐憫的地方...就好像每一個毒品施用者的用藥歷程中,存在著看似「無可厚非」的理由或是稱不上是大凶大惡的信念漸漸把他們推向眾叛親離,然後孤伶伶地倒臥在陰暗的角落上...因為用藥過量、嗑錯藥或是注射被藥頭摻東西的海洛因...等等理由離開了這個世界,也結束了迷幻和不真實的生活。

這部電影的沈重在於每個角色的悲劇性,以及為了凸顯毒癮發作的痛苦—導演利用MV拍攝手法和吵雜的電子樂讓觀影者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感受,讓觀影者可以與電影中角色毒癮發作時的痛苦有所「情感上的聯繫」,這種表現方式比起【猜火車】那有點惡搞的片段呈現(為了拿掉進馬桶的毒品而鑽進馬桶還有毒癮發作時的『恐怖片』場景)實在犀利也將觀眾的情緒玩弄了一番。

至於角色的悲劇性,都是因為「愛」啊!

有句話是這樣說:「通往地獄之路往往是善意所鋪陳」,尤其當這些善意是被用來包裝惡的存在時...這樣的悲劇性特別的...無奈~

Sara是一個獨居的老婦人,片頭一開始時他的寶貝毒蟲兒子Harry便將她唯一的娛樂—電視機推出去換錢買毒品,後來,她去贓物店將電視贖回時,老闆問她為何願意忍受Harry對她這樣的折磨?Sara回答了一個全天下大多數的媽媽會回答的答案:「我只有這個寶貝了!」...連看電影的我都要跪下來說媽我錯了囧TZ...

Sara算是一個很強韌的母親,但是她唯一的對手也是最後讓她藥物濫用而導致精神崩潰的卻是—寂寞,寂寞不止可以殺死一隻貓...它的魔性往往可以摧毀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家庭!

寂寞可以創造出來的小魔獸特別多,孤寂感也一直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有時候,我會想當初希達多、耶穌他們在曠野禪定、避靜時,如果來試探他們的惡魔不是用金錢、權力、美色來引誘他們,而是像一個老朋友般,坐在旁邊、倒一杯茶..然後,問上一句:「你孤單嗎?」

不知道會怎樣?!...或許,孤單對農業社會的時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廣闊的牧野農田之中,獨墅簡舍而立,寂寥只是應有的背景...

但是,回到吵鬧喧囂的現代—都市化的社會卻讓孤單化為寂寞成為一種可怕的病菌...
讓人想逃離這個世界、所處的環境,還有那不知如何面對的生命。

Sara為了穿上那件代表著過去美好的紅色禮服,為了瘦下來,為了上電視節目向這個世界宣告她不孤單—所以她嗑藥。

Tyrone為了想回到小時候母親的懷抱裡,回味小時候的無憂無慮與母親的愛—他嗑藥。

Marion以為找到一個溫暖的愛情時,Harry卻為了買毒品讓她用肉體交換金錢,而當她毒癮發作時,Harry為了買毒而遠赴他鄉,所以,只剩下身體的她只能再用身體換取毒品,在一群西裝筆挺的變態前邊表演性愛—邊嗑藥。

當她回到空無一人的家裡,縮瑟在沙發上時,她擁抱著今天賺來的毒品—像擁抱情人一樣—她終於不孤單了。

而Harry呢?他因為注射毒品導致血管潰爛而失去了一條手臂、在夢中他也失去了Marion...他能做的只剩下在病床上哭嚎...

妳認為Harry壞嗎?妳認為他是罪有應得嗎?

當他發現他親愛的母親Sara所服用的藥物疑似毒品時,他氣憤的要Sara將藥物拿出來,但是他拗不過Sara想要瘦下來的渴望、想要上電視的盼望、想要擺脫孤單的希望...
所以,他只能孤單地坐上計程車,無力地面對這個事實,無力去承受他母親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就像當初Sara無力阻止他將電視機推去換錢買毒品一樣,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

他嗑藥!

他們都想改變自己的生命,也都想擺脫眼前的痛苦、掙扎的無力
只是,他們選用了一種逃避的方法,所以他們越嗑越孤單。

到最後,他們只能孤單地一個人躺在床上—就像每一個倒臥在社會陰暗角落的吸毒者一樣

有時候覺得自己跟吸毒者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很相似的,當自己陷入無力、孤寂的時候,就會想找個暫時逃離的方法只是我選擇的方式比較合法而已,就算成癮也不會有太大的傷害—對自己或是別人!

我得了一種病—一種不看電影會死的絕症—已經治不好了...我也沒打算治好!哈哈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片名的翻譯—迷上癮—人都會成癮,只是有些比較傷身!

延伸閱讀
推薦一下幾本經典論文,讓有興趣瞭解藥物成癮者心態的讀者可以延伸一下,以補足本版一向專業不足的毛病~

☆蔡學貞《藥物成癮者的自我概念、世界觀及心癮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94年碩士論文。
☆程冠豪《成年海洛因濫用者衝動性、用藥信念、用藥渴求與復發意向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94年碩士論文。

其他延伸








《上癮五百年》 《迷幻異域》 【猜火車】

Monday, December 03, 2007

【觀影】永不遺忘的美麗—愛滋天使的故事


導演:Darrell James Roodt
演員: Leleti Khumalo
Lihle Mvelase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這一個人稱「世紀黑死病」的後天免疫系統不全症在近年來科學、醫療界的努力下,似乎已經為這個曾讓人類恐慌一時的疾病鑿開了一道曙光,而相對的,在醫療科技的進步同時,人類對於疾病的原始恐懼與對患病者的排斥卻也成為人權組織和社福團體所要奮戰的目標,不只是對於愛滋病患,也是針對整個社會的安全福利機制與醫療衛生系統在做一場檢驗與測試,我們實不能置身於這場爭戰之外,不單是為了愛滋病患的基本尊嚴也為了整個社會趨善性的推進。

人不是向著罪死,而是為著愛而生

【永不遺忘的美麗】是一部南非電影,而片中的愛滋病對南非來說是一個很貼近生活的一項疾病,這種感覺就像一位在南非從事愛滋防治的 Kwezi Shumi Siyabulela所說:「在南非,愛滋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考驗。」可見愛滋病對於南非全國的影響不單單是一種疾病的傳染,而是在許多層面上都已經是無可避免要去面對的課題。

片中的女主角Yesterday是一個鄉下平凡的婦女,老公在都市裡工作賺錢,而她和可愛的女兒Beauty則在家鄉勤奮地生活著,有天,Yesterday身體感到不適去臨時醫院看診時,才發現老天竟然跟她開了一個不大好笑的玩笑—她得了愛滋病—而她的生活卻這麼單純,不跑趴、不上夜店(ㄜ...原則上,南非鄉下應該不會有),只是很純樸簡約弟和她那可愛的女兒過生活。

Yesterday一開始不知道該怎麼辦,她找巫醫幫她治病,巫醫告訴她妳要把妳心中的怨毒發出來、發怒、生氣...但Yesterday卻回說:「我為何要生氣?!」即便後來她去約翰尼斯堡找老公還挨一頓揍...因為她老公覺得是她搞出來的(真正亂搞的禍首是他,對沒錯就是這個男人!)Yesterday仍然很認命地帶著傷痕回到家鄉,就算是後來她老公發病回鄉,骨瘦如材、大小便失去控制,她也是默默地接納他甚至為了照護他避免鄉民的騷擾與敵視一個女人家跑到曠野裡面了間鐵皮屋。

如果,阿信有南非版,那我想這一部應該就是了!

要是愛滋病是Yesterday她老公犯姦淫所得到的代價,而身為雙重被害人—老公對她的傷害(愛滋病、暴力)和社會的敵意(得病後鄉民的歧視)的Yesterday卻成為這個罪價的救贖,她讓她可愛的女兒Beauty進學校唸書,開心地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讓這樣的悲劇有個充滿著希望與愛的結束—也是開始—另一個生命契機的延續。

撒旦的耳語—歧視與誤解


愛滋病因為傳染途徑與治癒困難的關係,讓病患必須背負著外界強大的壓力還有對於未來的恐懼,因此,在欠缺良善的社會照護與輔導機制下,病患往往會選擇逃避面對或是刻意隱瞞病情進一步讓社會需要承擔防治漏洞與疾病擴大之危險,然而這樣的因果關係則在於社會的多數對於這樣的疾病欠缺瞭解所導致(無知為恐懼之母)。

所以,即便是一個有著人權立國為口號的台灣,也會出現敵視愛滋病患的判決(台北地院95年重訴字542號),雖然我們無法否定集體收容愛滋病患機構處在一個單純住宅社區可能產生不確定風險之機率,但這就如同許多本身帶有風險性的日常活動一樣,只要我們瞭解並且知道方法,實在犯不著因噎廢食或是庸人自擾,同樣的對於愛滋病患社會應該採取包容與接納的方式讓病患能夠勇於面對進而尋求支持系統,這對於防堵疾病的擴大才是有真正的作用。

或許有人會問,說歸說,這就跟自己家後面蓋焚化爐一樣,我們還是希望別發生在自己住家附近...所以先前的溝通與民眾教育就更需要政府相關單位的參與與提供服務跟協助,這樣才能夠讓類似的中途機構得到社區居民的支持與認同,甚至是進一步的協助參與。

關於愛滋病患的收容與照護在短期看來可能只是部分相關人士受益,但是,如果從一個健全的疾病通報機制、照護收容處所與協助支持系統的建立來看,推動愛滋病患的收容與照護,對於整個台灣未來可能面臨的傳染疾病之預防跟通報機制的建立以及第一線醫療的投入,都會是有相當大的幫助並促成初期建構規劃,這就是一份對愛滋病患關懷所得到的禮物與資產。

希望,未來台灣能夠有更具理解與體諒包容的新社區型態的發展,將那些因為無知所構築的恐懼之牆來擊碎,就如同電影中Yesterday將那棟親手蓋起的「孤立醫療屋」敲毀一樣,讓一直被污名化的疾病得以不再被孤立於偏遠郊區被視若無睹,並且得到妥善的醫療與照護,這才是一個先進國家應有的素質與共識。

人權,不應該只是喊喊的!
當我們為別人捍衛權利時,有一天,我們也會從中獲得幫助。

附記:1.台北地院針對台灣關愛之家協會遷離之判決遭台灣高等法院95年上易字1012號予以廢棄。
2.針對台北地院判決之評論文章《愛滋之家的憲政爭議:英國的例子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菸葉】灰色的靈魂

《灰色的靈魂》
菲立普.克婁代Philippe Claudel/嚴慧瑩 木馬文化

天氣轉寒的秋冬季節,當枯葉隨風滑落塵土而腐化時...
恁爸我翻這本書怎麼有種ACG才會有的「黑化」效應(1)...啊~要壞掉了、要壞掉了。
當蕭蕭秋颯之際,閱陰晦灰闇之文...其實真的不會是一件很歡樂的事,不過,這樣的閱讀卻更能夠進入作者的「絕對領域」(2),好好去體會與品味作者所營造的戲劇過程與角色情緒的宣洩。

故事的一開始就很冷,冬季、像西伯利亞一樣的寒冷,河水旁、打撈起來的屍體,小女孩、一個無辜的生命,旁觀者、法官、警官、憲兵...很平常地看待這個命案的對話內容。

整個感覺就跟這本書的書皮一樣,黑暗黯淡拿在手上都覺得刺手...

但為啥我會想繼續的看下去呢?呵呵...這就是「蘋果效應」,你以為蘋果日報是賣假的嗎?如果血腥、暴力、灰暗會讓人退避三舍,那我想蘋果日報應該會比國語日報還早倒吧!

人是有一種很奇怪惡性的動物,人很喜歡旁觀別人的苦難—不管出於好奇或是同情,人們總喜歡在旁人的苦難中探得一些他所不知道的事,所以犯罪學中的古典學派對於「趨樂避苦」的操作,絕對是要放在「犯罪人」來作為對象,如果只是從別人的痛苦經歷呈現來威制潛在犯罪人的可能犯行那麼效果絕對是不彰,道理很簡單因為「不是妳被打,妳永遠不知道打的有多大力」,所以別以為公開死刑、鞭刑可以降低犯罪率...靠~我又離題了XD

《灰色》這本書其實不是推理小說,而是一個很深刻的心理描繪,尤其是針對人受到環境、他人的負面衝擊下所做出來之惡行的內心探索的鋪陳,讓閱讀者看完後有種無法對於兇手惡行作非議評價的張力效果,雖然有許多文學或是影視作品都有這樣的一個梗一直飄盪在了無新意的這個世代裡,但是怎樣讓這樣的梗「欣欣向榮」才是真正考驗創作者功力的指標測驗,就這一點來說個人覺得《灰色》很充分的達到這個效果,不僅是內心歷程的描繪上作者很巧妙地使用旁觀者視角來揭露兇手並且在客觀周遭情狀與人物互動的描述上更可見作者如何去建構這樣一個灰暗世界的雄心(邪心!?)所以在這種天氣裡閱讀,聽著外面綿綿的雨聲...還真是打從心底的冷顫啊!

本書的苦難主題從法律學觀點來看,提供了一個「法極限」—也就是法所不可企及與干預之事務—的思維空間,在刑事法理上對於犯罪人的罪責判斷有所謂的「期待可能性」的謙抑國家刑罰權的機制,這一個法理概念在從一個國家干預立場來說也能夠算是一個「法極限」的意涵,法律—或許是社會為維持正常運作下所產生用來解決爭端與失衡的防衛機制,但是對於「人的評價」法律充其量只能算是彌補在「最終審判者」未「繫屬」前的一個暫時性處理程序,不論是刑事法也好、民事法也好我們都必須承認法律能作的極其有限。
以台大李茂生教授在商周出版的《逃避人性》一書的推薦序當中提出一個日本的「良心判決」案例恰可作為這個觀點思考的敲門磚:

戎橋事件—一個大阪的流浪漢因為在另一位流浪漢身上看到自己未來的影子,於是將他擲入運河中凍死,當犯罪事實真相公諸於世後,本案承審法官在毫無論述的情形下,做出了原諒行為人,也深刻反省日本現況結論的良心判決。

日劇【Begineer我們都是新鮮人】(或譯『司法研習八人組』)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流浪漢殺妻案例,有興趣的人可以想辦法弄來看看,如果是對戎橋事件有興趣的也可以點選上一段的超連結去買那本書,只不過前提是日文能力要不錯XD因為是原文書!

人的悲劇性究竟是自我意志的決斷亦或是環境因素的決定論呢?我想這都不能以單一向度來評價一個犯罪事實的發生,因為偏諸於任何一方也僅僅是替相對的一方作推卸責任的藉口,只能說對於犯罪我們不應該繼續活在舊約的思維去評判論斷,畢竟我們不是神,只能神才能覆滅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至於人能作的,我們只能回到新約上耶穌的作為與教誨—醫治與「不要在犯了」的警醒,至於嚴刑峻法、亂世重典的觀念...我只能引用聖經馬太福音的話:「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26:52)

對於本書中的悲觀視角,作者是這樣回應:「引領我的不是悲觀主義思想,而是『悲劇性』,是『人的處境』中的悲劇性:我要去面對它,絕不迴避,因此而讓小說有時候顯得沈重、顯得陰暗,不過其中總有極明亮的光,因為他四周有黑暗包圍所以更見其光。」
對此,我同意去面對人處境的悲劇性,但是也別忘了,人也是有改變的力量去終結悲劇不管這悲劇是源自於任何已知或是未知,因為人類歷史上一再證明這個可能。
關於這個扭轉悲劇的可能性的梗,我想留在卡繆的《瘟疫》延伸閱讀中再來掰囉XD


(1)黑化效應:日本動漫中角色如果遭遇「精神崩解」狀態時,瞳孔會無限放大呈現一團「黑」的狀態,然後開始暴走!俗稱「黑化」或是「壞掉了」。

(2)絕對領域:源自【新世紀福音戰士】,原為使徒的防衛機制,在OVA版中明指為人在群體中保持個體獨立為他人所無法親易進入的領域(確保個體之存在與特殊性),如果當人與人之間的絕對領域瓦解,那麼就沒有所謂個體人的存在,及人與人皆為一體。

Tuesday, November 20, 2007

【觀影】色戒—披著忠誠的懦弱

片名:色戒
導演:李安
演員:梁朝偉、湯唯、陳沖、王力宏



寫這一篇觀影報告書其實已經醞釀很久,但是總找不到一個比較適當的點來切,因為【色戒】的影評相當多優秀、精闢的更不在少數,有時候多寫這一篇似乎也沒啥意義,但是從看完【色戒】後其實還滿多思緒在腦海裡打轉,只是理不出一個頭緒來寫心得報告...


【色戒】原著是張愛玲寫的一篇小說,有部分評論認為李安是把張愛玲在文字中未完全表達的心路表白加以更深刻的剖析,甚至是幫張愛玲說出她心中所未寫出來的話,我沒看過原著所以無法在這談上些什麼,再加上對張愛玲也沒有一些基本的「熟悉度」,所以沒辦法來個文影互映、借書論片,只能從一個六年級後半段的個人解讀來作一份很不成熟跟深度的觀影報告..因為部落格總得要更新吧XD

當初【色戒】在台灣沸沸揚揚的首映時,很多黨國大老也去捧個冷場、博個版面,有人沈重、有人深刻...當然也有人落淚...跟我一樣
您問說哭啥?仔細聽喔!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為什麼讓我看到一部這麼好看的電影,如果我以後看不到怎麼辦?! ㄟ?這是怎麼了?我怎麼會流淚呢?有一種哀傷感.....

瞭了嗎?如果還是不懂...我只能說難怪您不能出來選總統XD
好啦,我也不是一個腹黑的人只是現在還是覺得這一篇報告文恐怕又會是個人感想吧!
專業...果然不是我的菜...XD

從故事背景說起—

這是一個大時代,一個沒有丁蟹跟方展博的大時代,一個老蔣把老毛趕到延安卻被張學良捆在西安、一個杜月笙還在當上海皇帝的大時代...
那時候,日本鬼子(1)妄言三月亡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積極的對中國進行攻略,恰時,勇敢的蔣委員被從西安救回來後便將自己手中最強悍的本錢—全德軍配備精銳國民革命軍—投入這場戰役中,這場中華民族驚天地、泣鬼神的一戰,粉碎了日寇三月亡華的美夢,但也付出慘痛的代價—蔣介石的精銳部隊付之一炬導致中央軍無力威制各地軍閥、朱毛匪幫(2)趁機坐大,上海也落入日寇手中...這就是【色戒】裡面的大時代。

戰爭的開始,夾雜著許多因素,但是破滅與苦難卻是所有人民共同的遭遇,那時候的中華民國內有軍閥、外有列強,整個大清國留下的爛攤子依然繼續折磨著神州人民,當時蔣介石的路線認為應先「安內後,而攘外」,所以他即便面臨日軍一再的進犯仍然執意先把老共給滅了才是正途(就歷史馬後砲觀點我同意這樣的作法),對於這樣的作為多數的百姓其實並不能接受,這也導致汪精衛所主張的「和平路線」被輿論攻擊,也埋下日後汪成為漢奸的伏筆。

蔣介石一開始其實也沒有打算這麼快和日本掀起衝突,因為蔣和汪都知道一件事—在當時國民革命軍無法與日軍相抗衡,如果執意掀開戰火對中國命運實在是一場豪賭,尤其在列強環伺下更不是一件好事,但後來情勢比人強,日軍氣焰越來越囂張攻勢與騷擾日趨繁猛,國情輿論也不能再允許蔣將槍口對內開,國民黨內部的對日和解派也遭一連串的暗殺,使得局勢完全走向對日抗戰的路線,爾後,蔣在西安事變後聲望到了頂峰且對民情輿論也不能不去正式的情況下,七七事變成為點燃這一串抗日浴血的序幕...

不過,蔣介石並沒有因此決意全力投入對日抗戰,他還是抱著一絲希望—於是在淞滬會戰中他將手中的王牌部隊盡數拖出,在上海這個列強環伺的十里洋場上,擴大戰端引出英、美列強出面干預—希望英、美可以做為中日的調人,讓戰端消弭並且威制日本野心...

但是,這個算盤似乎打得不怎麼如意,因為歐洲戰線也陷入白熱化,歐美列強根本無心干預日軍在中國的突進,於是,蔣丟了手中的王牌也沒讓歐美出面干預,中國還是孤伶伶地獨自跟日本PK...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

為啥講了這麼一堆歷史咧?因為【色戒】所點出的正是那段歷史所隱藏的無奈,在面臨如此變動下

我們該怎麼辦?

蔣介石在淞滬會戰後便遷都重慶,學生們也跟著轉進西南,帶著希望與夢想期待反攻的一日—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有些人希望遠離戰禍去一個安全的地方。

鄺裕民的生活因為戰爭打亂了,自己的哥哥也在戰場上殉難,而他自己呢?百無一用是書生,能作的不多,從軍?他好像又不是很敢...所以唱唱歌、演演戲,激勵一下中國人民、為中國政府募款、買三項軍購XD

王佳芝,面對戰禍她也是跟著大夥走,不過她還是希望遠在英國的父親可以接她遠避這場戰禍,但是,一封信卻打碎了這個夢想,她只能留下來,跟著大家...唱歌演戲...跟著等待有些改變。

其他人呢?我不想多去描述,因為都一樣。
期待著一些改變...或許!
我們也可以試著改變些什麼!鄺裕民有了這樣一個念頭...
殺個漢奸來玩玩...不!是改變時局!

這一段很諷刺,不曉得是李安的安排還是張愛玲在書中就這樣惡搞?
鄺裕民的刺殺漢奸行動,他自己曾起了兩句詩當起頭:「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詩恰恰就是大漢奸汪精衛刺殺大清國攝政王戴灃失敗後,被抓去監獄裡所寫的詩中的末兩句,全文是: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在在呼應了鄺所做的事,其實大漢奸也曾經這樣幹過...
這也留下一個隱藏的問號—

漢奸真的是漢奸嗎?

引一下龍應台女士在中國時報《側記【色‧戒】,貪看湖上清風》一文,她在德國翻讀南京市檔案館所保存的審訊漢奸筆錄與判決書(3)中發現,色戒中大漢奸易先生所隱射的可能人物之一—丁默村,其實早被當時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長—陳立夫給「曉以大義」了,在戰時配合戴笠進行敵後工作,可謂是「人在曹營,心在漢」的典型,直到後來因貪看湖上清風被老蔣總統給砰砰了...

漢奸真的是漢奸嗎?我們看一下汪精衛一個參與過革命、殺過韃子的人,怎會跟日寇卑躬屈膝呢?怎會搞個「和平運動」跟成立「偽政府」呢?理由說法很多,正反兩極...這也難保有天汪精衛會被平反也說不定!

或許,從鄺裕民這個熱血青年來看丁默村,甚至是汪精衛,我們也彷彿看到了易先生年輕的樣子,我們也看到了台灣史上最歡樂的新聞局長謝先生在看完【色】後出場說的那句:「這部電影對『忠誠』這個詞有了不同的詮釋」所隱含的意義。

我到現在覺得最簡短也最直中核心的評論應該是謝局長所說的那句話,雖然他這個人太歡樂了,但我還是得要為他的銳利見解給予一絲讚賞,而要解這句話最清晰的還是要回到王佳芝的身上—不是身材上唷!

人民要的是什麼?

其實在故事中,最知道自己在幹嘛的大概只有王佳芝吧!她最近入狀況、犧牲也最大,更可以說是刺殺易先生的關鍵。
但是,她也是裡面最「單純」的人,她知道她想要的是什麼,她沒有用虛情的愛國口號去包裝她心中最根本的需要,她所做的一切都全是為了得到這個需要—離開這裡,有個安全的歸宿和愛她的人。

鄺裕民的「不負少年頭」並不是她願意扮演麥太太、將自己的處子身給了梁潤生的原因,因為她愛鄺裕民;老吳高喊的「中國不能亡」不是她願意深入敵窟的理由,送她離開戰亂的中國的承諾才是願意讓易先生在她身上發洩的原因。

王佳芝很單純也很率真,她知道她要的是什麼,如果說這部電影裡面有英雄,那我知道有個堅毅卓絕的女性—為了生存!努力的活下去!也為了自己!

這才是最真實的榮耀與光輝,千萬別被鄺或是老王的話給呼弄了,通常喊這種口號的人除了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外,也順帶把別人的生活與命運弄壞打亂了!鄺裕民為了自己的形象,甚至害怕玷污自己的理想,明知王對他的愛利用她來色誘易先生卻連為她破處都不敢,讓整個刺殺行動更像是一齣鬧劇...所以在大夥手刃老曹後,王佳芝便拔腿狂奔了,即便後來的強吻,她也奮力推開,因為那位熱血青年心裡只有崇高的自我跟理想,對王佳芝的表白只是一個王子應該作的。

老吳就更不用講了,事情一爆發...他老人家也先逃命去了,道義在情報界是很不值錢的!別以為他在講那一段國仇家恨時,那種全家被殺光還能笑著跟仇人喝酒吃飯是多麼大的犧牲跟奉獻,聽聽就好千萬別認真,因為前新撰組第三大隊長齋藤一曾告訴過我說:「應該是一段令人厭惡怨懟的過去才是,而妳的嘴角卻微微上揚。當下我立刻明白,啊!這個人已經放棄復仇的念頭了。」(4)所以當老吳可以這樣講完還演上一段中國不能亡後,我可以更加相信,中國會有你這種人不能不亡啊!所以,當刺易行動破局後,老吳只不過又是把一群熱血青年送去種的時刻,而他還是會活下來,就跟在忠烈祠裡面妳很難看到「老人」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王佳芝不能不對這個給他鴿子蛋的大漢奸傾心,因為她覺得他是真的愛她,才會送她那顆原本易太太也想要的鴿子蛋,用物質的給予來證明一個人對自己的愛通常是女性的小通病,這也為啥情婦到最後只能在夜裡嚎哭、王佳芝得被抓去槍斃一樣,因為在【色戒】這個故事裡她所代表的就是—苦難的人民。

張愛玲在書中有寫到:「通往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因為易先生對於王佳芝把她當女人看、也當女人用,不像鄺、吳只是一味地將王當工具使用,同樣的—「通往人民心裡的路通過食道」,在偽區也好、在台灣也好,勇敢地對抗日本帝國的英雄亦所在多有,但是想辦法活下來的小老百姓也有,當偽滿州國漢奸不少、在台灣反抗日本殖民運動中出賣志士的台奸也不遑多論,說實在話,台灣到現再也仍有迷戀過去日本殖民統治的人...或許,不管從泛中國意識或是台灣民族意識來說都是種哀愁...但會這樣除了祖國無能外,日寇入島、入戶、入腦的「統戰伎倆」高超都是原因,這樣的歷史情結與矛盾,在王佳芝的那段話理說得明白:

他不僅像蛇一樣鑽進我身體裡,每一次都折磨得我流血,他也像蛇一樣要鑽進我心裡。 我每次都想你們會在那時候衝進來,從他後腦杓開槍,讓他的血濺在我的臉上...。(5)

大有為的祖國政府遲遲沒有出現...
王佳芝也開始變了...色易戒...情...難防啊!
人性不是禁不起考驗,考驗是可以的但絕對別「太長/常」,因為人性就是這樣...李安在片裡就埋下了這個道理,而且很早...

梁潤生:妳今天好像有反應喔!
王佳芝:我不想跟你談論這事!


對他人苦難的旁觀

【色戒】點出中華民族許多苦難的原因,讓我覺得很深刻的莫過於對自己同胞苦難的冷漠,在青年熱血刺殺隊決定要把王佳芝破處時,大夥的表現...抽煙的抽煙、吹風的吹風,後來一大早王佳芝走出房門「夥伴們」還一起悶著頭吃早餐...不知是尷尬還是無奈...反正算是為國「獻身」吧!

這種感覺李安也很狠地將這種感覺帶給了觀眾—那就是第一場床戲,這一場床戲很難說出「藝術感」反倒有著赤裸裸的雄性宰制的明確描繪,事實上,這就是一場「強暴戲」—在易先生拉著王佳芝的頭髮撞牆、撕裂衣著、綑綁...這都是極具暴力的體現,換句話說我們所看到的正是一場原始暴力的展現,但為啥我們不會憤而離場呢?我小題大作地列出幾個原因:
1.這只是部電影,一切都是幻覺騙不了我的!
2.我已經花了250加爆米花的錢...現在離場不大划算。
3.李安是大師,這樣的安排一定有他的意義!
4.才這樣就離場了,會不會太小題大作,這種情節A片多的是!
5.我只是過來看場電影、湊個熱鬧的!

恩~不管您的理由為何,我提供另一則觀影傳說給您參考,法國導演Gaspar noé的一部作品【不可逆轉\irréversible】裡面有長達10分鐘的強暴戲,在canne電影節上演時,有幾百觀眾因為無法忍受其強暴場面而中途退場。

為啥您看完這一整部電影呢?
或許,我相信大家在電影院裡看到這一橋段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吧!好好回憶那股感覺吧...

最後:台灣出版或大陸作品?

李安在這部電影上映時,一直很在意台灣鄉親的感覺,在首映會後也一度激動落淚,那時,我一直搞不大清楚為啥學長這麼的情緒化?
後來,上映後開始有些莫名其妙的狀況發生,有人批評李安都「只會拍『大陸』的東西都沒有『本土』的作品」,或說「40年代的上海誰感興趣?還不是需要那三場床戲加持!」

直到我看完【色戒】之後,我覺得學長的野心好大,他不但拍上海也拍台北、不只是大陸更有著台灣、不單單是40年代也包括了千禧年後的現在...而且,還很沈重。

有人或許會問,這哪裡有台灣了?
一下吳儂軟語上海話、一下字正腔圓北京語、甚至有著廣州國語,您說像不像台灣呢?

◎反省:這篇真的太落落長,也太泛政治化了XD
果然專業不是我的菜...

(1)對不起我不是故意挑起仇日情緒的,只是那時候大家都這樣喊,我只是跟著喊的!
(2)這也不是要挑起兩岸紛爭的用詞,是時代用語。
(3)寫到這裡,讓我也不禁感嘆一件事,很多歷史真相總是要在別人家才會發現,早期台獨運動之所以在海外如此興盛,不是沒有原因,很多教授也是在出國留學後「變節」的,龍女士的文係刊登於民國96年9月17日的中國時報。
(4)參閱《神劍闖江湖》單行本第14集第42頁。
(5)找不到確切的對白只能從記憶裡杜撰。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觀影】秒速五公分-時空變化的愛情

片名:秒速五公分
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導演:新海誠

「我聽說是秒速五公分喔!」
「啊?什麼?」
「我聽說櫻花飄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公分唷!」

這是人稱繼宮騎駿大師後的動畫帝皇接班人—新海誠先生的作品,可能到現在還是有多數的人認為「動畫」這種玩意應該是小朋友的專屬,但是看完這一部動畫後我相信這樣認為的大人們可能會改變這樣刻板的認為吧!

我不大喜歡【秒速五公分】這樣的片名,即便對岸翻做【秒速五釐米】聽起來順耳一點外,我還是比較接受英文片名【A chain of short stories about their distance】,尤其當看完整部動畫後,我更加喜歡它的英文片名,意涵更深也更令人回味。

故事不複雜,我還倒覺得有點像動畫版的【在世界中心呼喊愛】的感覺,只是少了那種誇張的戲劇狗血安排,導演跟編劇讓兩位主角都活得好好的,只是很寫實地將時空拉長,將他們的距離拉開,就好像【喊愛】的亞紀活了下來,那麼她跟溯太郎的發展也很有可能跟【秒速】的兩個主人翁—實樹跟明裏一樣,被生命旅程的發展而拉開、拉遠...或許也因為少了戲劇性多了那份寫實感,不免讓人更能夠融入劇情中那股說不出的苦澀與無奈,當然還有那段若有似無的思念,牽引在距離兩端的兩個「戀人」。




【秒速】的畫面真的很棒,妳可以看出製作者的用心與說故事的誠懇,我甚至可以肯定的說,這一部動畫的每一個畫面都可以拿來當桌布或是螢幕保護程式的幻燈片,色澤的飽滿與畫面的意境都是稱得上是佳作(所以這部動畫的DVD更值得去敗下來→我說給我自己聽的)。

以這張實樹等待的畫面為例,因為大雪的天氣讓電車一直誤點延發,讓實樹跟明裏相約的時間漸漸逼近,實樹心裡的擔憂與焦急在畫面的營造上便表露無遺—空蕩的車廂跟座位,實樹卻仍站立在車門邊,外面大雪紛飛他卻仍待在車上最冷的地方,看著畫面同時我們感受到實樹心中的焦躁(約定時間的逼近)與呼之欲出的寒冷(擔憂這次見面失去的失望)—從車廂整個溫暖的色調和車外陰寒的對比,這樣的構圖安排讓觀眾在無意間進入了主角的內心世界,也展現出新海誠說故事的強度。


這張圖是實樹忠於和明裏相見時,在車站的候車區圍在暖爐旁一起享用明裏準備好的餐點根熱麥茶的畫面,我個人覺得這張圖我選得有點不好(沒辦法圖檔不好找,殘念!),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這個畫面裡感受到兩人在大雪紛飛的黑夜裡見面時那心中的喜悅與溫暖,從左邊站長室透進來的柔黃燈光,小倆口中間那暖爐上所泛起的一陣白霧水氣,似乎讓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兩個小情人心中的那盞黑暗中希望的燈光所帶來的光與熱。









呵呵~這兩個畫面我個人感到很有【駭客任務】孟非斯讓里歐覺醒的Fu,也就是當兩個戀人相愛時那種「母體幻覺」的無敵狀態,千辛萬苦相見的情侶就算所在的地方亂到像是在下房間般的狗窩也會感覺是身處在薇閣頂級主題套房般的幸福—真相是右圖,左圖是小倆口的心境。

這畫面是男女主角因為搬家後分開的一個橋段,男主角孤伶伶地站在遼闊的山坡上,整個構圖突然讓我覺得新海大會不會是抄【喊愛】的溯太郎在澳洲艾爾斯山上灑亞紀骨灰的畫面呢?

故事到了這裡多了個插曲也起了個轉折,算是這個小品故事裡面的一個起伏吧!有人的心被距離禁錮了,有人的心被時間漸漸地衝開心房...改變看似一下子,卻又不是那麼一下子。


故事的最後,大家都長大了,在社會上工作著,該做的的事也做了,不該做的事也做了!過去的點點滴滴就封印在一封來不及寄出去的信或是手邊的一個小東西,只有在某一天的某個時刻無意間的發現,才能喚回那樣的記憶—那年的櫻花繽紛、那夜的點點細雪...

我個人特別喜愛這一個畫面,夜晚飄著雪,一個人佇立在街頭仰望著天空,身旁的背景是冷冰冰的巨大商業建築,充滿著「都市寂寞」的寓意,我相信在繁忙熱鬧的街道裡—像是台北東區或是信義區的街頭,都會有一個剎然間孤寂感襲身而來的人,仰望著天空彷彿在盼望著些什麼...

呵~這一張是單純的個人趣味!
長長的吧台,孤單的背影,其實就是一個不錯的故事了,不過,導演似乎覺得這樣還不夠狠,竟連一個bartender都不給...
感覺上是非把都市寂寞病症的情緒拉到最高點才高興...

夜景的畫面營造還是一樣的精緻跟夢幻,我真的很佩服新海大的功力!

夜景,似乎是都市唯一的美
對情愛故事來說,可以說是一個象徵,抑或是另一個專屬於都市的寓言故事。

雖然老套,但還是經典!








這一次的報告書盡力不去放地雷給大家踩,因為看這一部電影其實真的是很私人的樂趣,希望能夠引起看完本篇報告書的讀者一點觀影樂趣^^算是也給自己的一份禮物吧!

Monday, October 29, 2007

【觀影】達文西密碼—歷史的真相


導  演:朗霍華(Ron Howard)

演  員: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奧黛莉杜朵(Audrey Tautou)、尚雷諾(Jean Reno)、伊恩麥克連(Ian McKellen)、保羅貝特尼(Paul Bettany)



現在談這一部電影好像有點過時,【天使與魔鬼】都已經開拍了,除了天地會跟紅花會以外,我們也認識了主業會跟錫安會這兩個西方的神秘團體...連搭這熱潮的書也歡樂了那麼一陣子...


不過中國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無巧不成書啊!」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這麼引人入勝,其中有很主要的原因莫過於真實與虛構之間那種亦假幻真的閱讀樂趣,對歷史背景熟稔的的讀者除了在武俠外可以獲得其他的樂趣,至於一般讀者也可以享受著讀野史的快感,就像讀二月河的《清帝系列》一樣的閱讀樂趣,或許,這樣的作品填補了官方史料的一些空白、活化了事件的過程...

但是!這也是一種風險—對歷史來說,未來的後人可以會因為考據的誤失與疏漏,而讓尼布楚條約的簽訂跟韋小寶扯上關係XD
看看《三國演義》讓華人對三國史的認知遠超過二十四史的《三國志》,再加上日本對三國的狂熱作品(從電玩『KOEI-三國志』、吉川英治的《三國英雄傳》到誇張的動漫【一騎當千】←這一部真夠惡搞,有興趣的可以GOOGLE一下),如果人類歷史得以延續到久遠的話,那麼萬年後的古中國三國史不曉得會怎樣?或許,關公大概是開著剛彈跟文醜的薩克對幹吧(@.@)a

不過,這或許就是歷史學家的宿命吧,從大家習以為常的「歷史常識」中發掘不合理之處,然後埋入繁浩的書堆古卷中尋找真相的所在,有時候,可能會在一絲希望燃起後卻斷了所有線索,也可能在線索俱焚後,卻因為某個鄉野農夫或牧羊孩童意外發現一個古甕或是骸骨而又重新看到光明之眼(重新肯定聖經真實性的《死海古卷》就是這樣出現的...當然也包括當初歡樂一陣子的《猶大福音》)。

這部丹‧布讓同名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在當時也沸沸揚揚的一段時間,包括傳統教會的抵制與反擊,不論是天主教或是更正教都曾砲火猛烈過一陣子,或許,對於耶穌基督的神性一直在西方神學裡面一直是個爭議和質疑的對象...但是,布讓兄不但在這議題上加油添醋外更來個火上加油,透過「秘密結社」和「最後的晚餐」搞出了一個「趙氏孤兒」(耶穌後人)的戲碼,主業會扮演追殺耶穌後嗣的「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就是一開始被殺光的錫安會的人馬...

不曉得丹先生是不是看過「趙氏孤兒」的戲碼或是翻過《東周列國誌》才發現這個老梗,不過,有個類似的梗在聖經舊約中出埃及記的摩西事蹟就出現過了,所以這算不算是丹先生的蓄意惡搞呢?尤其連中古世紀的歐陸獵殺女巫活動都和尋找耶穌後嗣有關...我個人真的很想說:「丹先生你真的有拿摩西的梗!」...不過,也真虧他能夠這樣掰下去...還滿歡樂的^^

不過,這部作品倒不是因為這樣而少了一些應有的好評,就以故事中追求真相的解密熱血其實還滿貼近任何學術領域研究者的心情—發現真實,套句【X檔案】的片頭標題—The truth is out there,這或許就是文史研究者心中的使命感吧!因為這樣的使命與研究成果往往得來不易甚至犧牲生命...就因為要符合「當權團體」的利益,而抹煞了歷史上的原本真實...可能是某一天、某一件事或是某一個人名...就像【達】片中的「抹大拉的瑪麗亞」

或許在這裡我想明確的說「抹大拉的瑪麗亞」所代表的就是在俗世政權、宰制團體下被抹去、被剔除、被犧牲、被污化在歷史灰燼中無聲痛悲的「受難者」,因為時至今日這樣的悲劇與迫害並沒有消逝過,反倒以更多的形式在世界各地上演著,這些幽魂期盼著拭去塵埃的一天。

歷史的真實在中國歷史上出現許多伐害的事證—春秋戰國時代齊國丞相崔抒殺害齊莊公,命太史伯把莊公的死因記為因瘧疾而逝,但是這位史官不從硬是寫出「崔抒弒君」四個字,崔抒一看不爽就把他給宰了,然後要他的大弟寫,大弟還是寫上「崔抒弒君」然後也被宰了,就這樣連宰三人後,崔抒恐嚇太史伯的三弟說:「有看到吧!你大哥、二哥和三哥都因為不聽我的話被宰了,知道該怎麼做吧!好好寫啊,如果你愛惜生命的話」,這三弟流著淚乖乖地寫下...

「崔抒弒君...」

或許因為夠帶種,崔抒後來只能嘴砲的丟下一句:「反正我都是為了這個國家啊!算了,以後的人會懂得!他們一定不會怪我」忿忿地離開,留下這三弟一命。

一個事實...三條人命保下來的!這還不是最低價碼喔!明朝的方孝儒也為了「燕賊篡位」四個字被誅了十族還被腰斬後連寫好幾個「慘」字...代價是873人!

歡樂吧!這就是保住真相的代價...
不過這還是樂觀的案例,畢竟事實還是有被保留下來,更多的事實恐怕不是被塗掉或是放火燒掉,焚書這檔事不是只有秦始皇會幹而已,台灣近代史中也曾發生這樣的慘事,令人不勝欷噓..

1.雷震回憶錄被焚事件:雷震先生遺孀宋英女士1988年要求政府退還雷震先生的回憶錄,但警備總部卻一把火把這極具歷史意義的文件給一把火燒了,而負責執行焚燬的當時新店軍事監獄典獄長還公然宣稱:「燒了就燒了,又犯何法?」

2.1993年七月五日白色恐怖期間政治犯思想改造的大本營「台灣仁愛教育實驗所」的相關文件資料,因於同年六月十日該組織章程被廢止,而被國防部悉數燒毀,代表兩千多名政治受難者的重要文史資料...沒了!


【達】上映後在基督教引起的軒然大波可以從當時的報章雜誌和網路上的一些網站還能看出些餘波蕩漾,但我想就文學或藝術作品來說其實不免有些過度(也反而讓【達】無論書籍或是票房都賣得不錯),與其把小說當研究論文作批評跟論戰倒不如好好去思考一下這部小說所要透露的「善與光明」,也就是現在社會要怎樣避免和防止新的迫害產生,不論是種族、階級、文化...等等,都應當是我們要去思考與面對的。

在基督教發展史上,實在有太多太多假借神之名所行的屠殺案例甚至連教會也當過納粹的工具,但不只是基督教會,更多的「人的組合」(民族國家、政府組織、強勢種族、營利團體...等)都扮演過這樣的迫害者角色,甚至我們也在無意間同意這些迫害(如對原住民的偏見、對政黨的狂熱、對環保團體的反感...)這才是需要我們一再反省與戒慎恐懼的!

人很奇怪,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你做不出啥壞事...反倒聚集一堆人之後,就開始無敵了,難怪在聖經新約馬可福音第五章8-9節中有這樣的記述,針對鬼的:

是因為耶穌曾吩咐他說:「污鬼啊,從這人身上出來吧!」
耶穌問他說:「你名叫甚麼?」
回答說:「我名叫『群』,因為我們多的緣故」


延伸觀影


陰謀論經典首推:X檔案

是誰殺了甘迺迪


有關911陰謀論的免費宣導電影,可從此處下載

國家寶藏




延伸閱讀

別對我說謊

Tuesday, October 23, 2007

【觀影】血鑽石—值得帶女朋友看的好電影



導演:Edward Zwick
演  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Leonardo DiCaprio
迪蒙杭蘇 Djimon Hounsou
珍妮佛康娜莉 Jennifer Connelly


這是一部好電影,適合即將結婚的男女朋友或是看完【色戒】後她跟你要一顆火油鑽的伴侶們,我不曉得【紅磨坊】中妮可基曼那句:「鑽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的可信度高不高,但是,我深信這一部好萊塢灑狗血之作應該能夠「導正」一下部分女性同胞的偏差觀念...

好!別罵我把女性物欲化...我承認我沒錢買鑽石...
絕對不是我不想買,想想易先生用一顆火油鑽買回自己一條命多划算啊^^!
(想想結婚那天,你沒有準備好一只像樣的鑽戒,那我相信在接下來的歲月裡,你會被唸得生不如死啊...想想易太太在牌桌上的話)

就像我不相信高爾拍了【不願面對的真相】,他就會開始思考和改變他長久以來累積的生活習慣,即便這樣的生活習慣是會有害地球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利用咕狗大神查一下『高爾不為人知的一面』。)

對於這種「白人英雄救世主」兼「偶爾上教堂懺悔症」電影,讓我比較想去探討的應該是這個鑽石掮客Archer這個角色—一個南非籍白人,不是美國來的阿諾或是藍波—他也不是一個好人,利用技巧跟管道走私軍火和獅子山叛軍交易鑽石大賺戰爭財,當然別忘記這一切的背後都有個在進步的歐美世界裡,西裝筆挺、熱善好施又悲天憫人的「買家」—就如同【軍火之王】裡面那個供應尼可拉斯凱吉貨源的「不容易看到正面」的將軍,但這次電影頗具嘲諷地將這些衣冠禽獸大剌剌地放在G8高峰會的會場,但就個人看來這根本就是一個「先進國家上教堂懺悔」的可笑戲碼,總以為三不五時先進國家一起七八一下談談如何改善第三世界的生存環境或是嘴巴開開連軋都不能軋的支票就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公平...這樣一個橋段看來諷刺的不單單是列席會議的鑽石珠寶商,事實上,每一個先進國家都是「血鑽石」的禍首,這跟小布希說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一樣讓人倒盡胃口,跟太平天國洪秀全比起來小布希只是比較不敢跟耶穌基督稱兄道弟...啊~我又扯遠了XD

回到Archer身上,他不再是扮演一個局外救世主而是也曾經歷過非洲悲慘歷史的南非籍白人,他的雙親在一場動亂中遭到殘狠地殺害,因此相較於曼蒂的「西方記者」身份而言,Archer口中說出T.I.A(This Is Africa)的份量似乎更具有其說服力與無奈感,但跟真正的非洲黑人比起來Archer似乎也稱不上很夠格來說這句話,想想那時候他威脅索羅門跟他合作時所說的:「沒有我!你只不過是一個黑人!」

或許,即便在非洲這個黑暗大陸上,你如果是一個黑人...好像比在布魯克林區...慘更多...即便這裡有一大堆跟你一樣黑甚至比你還黑的「同胞」!
這不禁讓我想到電影【握緊生命中的希望】一開始的經典名言:「到了以色列,我就變成白人了嗎?」一個衣索匹亞猶太教黑人這樣問道...果然「白」很重要,尤其是「美.白.」!

從資本帝國侵入非洲後,非洲住民的苦難一直都沒有結束般地延續,無止盡的飢荒、屠殺...我們似乎看不到非洲的一絲救贖,這也難怪導演要藉由Archer的口替非洲人、也替白人的良心說:「上帝已經不在這裡了」...這句話並非沒有在歐洲說過,除了一直過得不是很好的尼采直接宣布上帝已死外,在二戰猶太人大屠殺時期這樣的質疑也遍佈歐洲各地,或許也因為如此在戰後才讓天主教會反省並進一步在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裡在文字上實踐反省的第一步...

但經歷過這麼的血淚與苦難...天主教教會的主教們反省了...但資本主義的董事會卻從不反省...喜愛鑽石的女孩們反省了嗎?

不會的!這不能怪女孩們...因為這樣就太小看可怕的資本主義董事會了!
當他們控制傳媒、娛樂事業並且善於操弄「行銷」這個暗黑兵法時,你實在很難拒絕想要用一顆鑽戒去討好一個女孩的心,即使只有她那一抹微笑,別懷疑,記得!周幽王不是白癡!要是那一抹微笑沒那種價值的話他不會天天撕絲帛給褒姒聽爽的...
就算你不是用鑽石騙騙正妹的那種爛人,你的心腸跟易先生一樣硬...那好,你還是會遇到你生命中的那位王佳芝...你還是逃避不了買你一條命的火油鑽...還記得我前面所說的嗎?

這就是現代社會,苦難如果不是在自己身上,你永遠不會瞭解也不知道如何感同身受,一顆映著血紅色澤的鑽石在手上,我們也只會先想到這一顆一定價值不斐...非洲還是非洲,血在怎麼流...還不過是別人的血。

如果覺得這樣的說法對剛看完影片的您很難已接受,那麼可以看看以色列人對巴勒斯坦人所做的事情,記得以色列人是歷史上最受到迫害並流離失所最長一段時間的民族,當他們建國後所做的事,並不是結束這樣的苦難,而是將苦難帶給另一個民族...

這樣是不是太悲觀了...

對不起,我剛看完馮內果的小說(′﹏‵)

那我來個樂觀點的話:「幸好只是鑽石,不是石油」

延伸觀影
盧安達飯店













魯安達的幽魂

Saturday, October 20, 2007

【菸葉】蘋果橘子經濟學


書名:蘋果橘子經濟學
作者:Steven D. Levitt & Stephen J. Dubner
譯者:李明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你不需要擔憂是不是需要一些足夠的經濟學知識才能夠閱讀,因為連我這個當年經濟學差點被當的法律系學生都可以看得興趣昂然,那麼我相信應該不會有人會對這本書產生閱讀上的障礙,除非,你剛寫完論文或是考完國考...我可以理解這種暫時性閱讀障礙症候群。

就像本書封面的文案說的一樣,『一顆蘋果,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裡頭竟然是橘子』,但是看完後我覺得或許一顆蘋果被經濟學切開裡面會是橘子,但是並非是任何人都可以辦到的,除非是像本書作者Levitt這位芝加哥大學年輕教授一樣能夠把經濟學弄得像糖果屋裡面的甜食般將學生誘得不亦樂乎的能力,並有膽把犯罪率降低與十五年前最高法院墮胎合法化判決作因果分析的勇氣。

如果不是這樣的人,我想很難會有像這本有趣又引人入勝的『科普經濟學』作品!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章節,莫過於它的第四章-『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
因為浸淫在刑事司法領域也有些時日,在還沒進入研究所前最早聽到的犯罪預防理論莫過於前紐約市硬漢市長—朱利安尼任內的低犯罪率傳奇故事被炒熱的『破窗理論』(詳情可以參考《引爆趨勢》這本書-時報出版-)後來在研究所慢慢接觸到一些理論跟概念,才知道對於「犯罪」這個古老的問題早已有很多專家學者對此提出見解和防範之道,而從性善、性惡、生理論或是環境論的立場下有其不同之發展,但是自從希特勒浩劫後,很少有學者敢像Levitt這樣將墮胎跟犯罪率扯上關係—將1990年代美國的低犯罪率歸因於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Roe v. Wade案使婦女墮胎權獲得法理上之支持,而讓未來可能犯罪之「嬰兒」(無法獲得良好成長環境的小孩)無法長大成人而在十多年後產生出低犯罪率的結果。

這樣的研究分析結果當然會被當今主流意識給轟殺(這多多少少也得「感激」希特勒在二次大戰戮力實踐亞利安人種論的瘋狂舉動),就連經濟學者也對Levitt的方法學產生疑問,但是Levitt在發表此一論文時便特別提醒讀者不要把他們的發現當作是替墮胎背書,或是呼籲政府干預懷孕婦女決定是否生下胎兒之權利,更進一步建議「替未來最可能犯罪的兒童提供更好的環境」也可以輕易遏止犯罪。

其實,這個研究最吸引我的地方倒不是像保守派質疑者所謂的「拿墮胎當預防犯罪手段」這類的論調,反倒是那些經過許多犯罪學者、刑事司法專家所研擬出來的『犯罪防治政策』對於降低犯罪率的效果並沒有顯著的影響,或許,在沒看過其他相關文獻只憑這本書的內容做這樣的論斷確實有所不當,但是,有件事卻是值得我們去深思—那就是我們對『犯罪』的態度!

對於犯罪,我們多數都會抱以直觀的方式做「消滅、防堵」的思考,但是我們卻比較少去思考『犯罪』對我們、對社會、對人類的『意義』與『價值』何在?除了負面以外?還有些什麼東西是我們可以在每一個犯罪案件(不論輕重)背後去挖掘或是撿拾的!否則,依照宗教觀點人本身就帶有「原罪」(或是惡性),那最好的犯罪防治方式應該採取《新世紀福音戰士EVA》的使徒觀點一樣,把人類全給滅了...(啊!我好像聽到大自然萬物的歡呼)就像讓懷孕婦女知道自己無法妥善照顧腹中小孩時,先一步將這樣的小孩「技術排除」...

這絕對不會是我們的選項!

一個健全的社會對於犯罪應當有更多的處置選項—如果我們願意去探求一個犯罪背後的價值,也就如同在Levitt的研究背後我們需要去發掘的...如果我們社會可以對這群生長背景不佳、欠缺妥善照護的胎兒們提供一個生存的機會與較佳的成長環境,我想這會是一個更有效也是最根本的「犯罪防治」方法,這需要仰賴一個妥善資源分配的社會。

而如何妥善分配社會資源,這個問題恐怕也是經濟學長久以來的大哉問,畢竟增加社會扶助與照護成本的福利國路線在當今全球仍然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然而這是有其必要的制度,絕對不是增加懶人的誘因...但是後者常常成為政府減縮社會福利支出的藉口進一步來影響主要的納稅群(通常為中產階級),使他們同意政府去縮減社會福利支出而忽略了「賦稅公平」,使真正的「社會資源之惡」(如逃稅大戶)更能吸收社會資源。

所以,如果可以將社會福利資源最大化,那麼政府與民間可以透過認養與收容之方式來提供這些可能被墮掉的小胎兒一個生長空間,相信這應該會是讓無意願生產的懷孕婦女另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這絕對比墮胎行為犯罪化來得有助於保障胎兒生存權,當然,有人會質疑如果政府提供這樣一個機會讓孕婦逃避撫養之責任將導致國家財政不堪負荷,那麼我倒認為何不從基礎性教育與避孕推廣來下手?況且,懷孕也是很累的...

當然,有人會認為我的看法過度樂觀,尤其是對於人性。但是,我跟Levitt、蘇格拉底、亞當斯密持相同立場,人性還是有抗拒惡的力量!

不相信嗎?!你可以翻翻本書中一個關於貝果的研究,相信你會的到答案的^^


關於墮胎問題以下可以參考
延伸閱讀
美國最高法院Roe v. Wade案
延伸觀影
無罪的控訴

天使卓拉薇克


Friday, October 12, 2007

夜巡教師的救贖之道

作者:水谷修 譯:易哲理‧德馨 文經社出版

這部書很簡潔,沒有太多說教般的理論,只是一個又一個獨立卻又可以連貫的小故事
一個個關於生命意義的小故事,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茫然地看著疊放在桌上的法科書籍
教科書也好、參考書也好、重到有點違反人權的六法全書也好...那一剎那,我想一把火...燒掉!


有一天,我當了個律師...在某個夜晚遇到一個小男孩拿著一盒口香糖向我兜售時...
我是會揮揮手將他斥退?或是偽善第多買個幾條?
還是願意秉持律師誓詞跟道德良知蹲在地上溫柔地問他說:「小弟弟這麼晚了,你怎麼還在外面?是誰要你出來賣口香糖的?」然後冒著可能會被黑道份子圍毆毒打的危險,去跟要他出來賣口香糖的壞蛋理論,替這個小男孩爭取他在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上的權利與保護?
我不知道我會有多勇敢?多有愛心...
還是我會跟多數人一樣習以為常、獨善其身...
很不幸這段時間,我反省,我覺得我恐怕也是會淪為後者...

部落格的左邊欄位有個「救援計畫」,裡面有一個Click to give
的網站,這個網站是一個人道救援計畫的網頁,你只要選擇你想支持的救援項目網頁,然後點按網頁上一個Click here to give-it's free的圖片物件,那麼這個援助計畫的支持廠商便會提供一份救援給所需要的人,像是你點選糧食救援的網頁一下,那麼就會提供1.1杯份量的食物給需要救濟的飢荒地區,這種「免費功德事業」在我準備國考跟等待放榜的那段時間裡,我幾乎天天都到這個網站「上香」,好像每天這樣持之以恆的按,從上帝耶和華到地藏王菩薩都會保佑我考榜首一樣(-.-)a

後來放榜後,我好像就初一十五點一下...再長一段時間...可能會變成過年點光明燈吧XD

我想其實很多人,都曾有過為這個社會、為服務對象多盡一份心力的熱血跟抱負
但是,隨著時間的沖刷跟折磨...漸漸地失去那一份熱血
後來...就只是一份養家活口的工作...一份越幹越討厭的工作
然後...你痛苦、他痛苦...大家都痛苦...
這就是現在很多工作場域所發生的現象...尤其是公部門
人家說公門好修行,但是就不知道是你在積陰德還是被你服務的人在積陰德
不過這或許不單單是人的關係,整個環境跟文化也提供了這樣的溫床吧!

所以,看了水谷修老師這本書,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我很羨慕那些找到生命價值的人
他們可以點燃生命之燭來反轉別人的生命,帶給別人希望跟力量...
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你會有安全感跟信賴!
但想想自己,很多時候只是一個貪婪者,沒辦法把自己的能量分享卻急著去累積別人付出的能量...
甚至成為傷害別人、踩著別人傷處往上爬的壞蛋
或許,這也是一種「缺愛症候群」吧!(借用一下犯罪學界大師鄭瑞隆教授的發明)

不論是在教育現場或是司法實務...我們看到很多無奈跟悲哀
但是,真的不能改變嗎?
我暫且不想知道答案,但是,我相信一定有些人正努力地改變某些事
就如同【無間道】說的:
「往往是事情改變了人,而不是人改變了事,但是,有些人卻改變了一些事!」

我很佩服像水谷修老師這樣的人還有他的家人,能夠這樣地支持他去做這樣的事
為了和自己不相干、陌生的青少年犧牲時煎、犧牲與家人的相處,甚至是自己的一根手指
有時候有家庭的人難免會在家人與工作間拉扯...就像之前風災時候新聞報導一位台電員工
女兒當天要結婚,但為了搶修風災後的電力設備必須在工作現場努力著,而沒有辦法在女兒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於現場獻上祝福,我很佩服這位父親也很感念這位女兒...她把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獻給了台灣許許多多陌生的家庭。
這讓我想到聖經中路加福音第十二章第52-53節:「從今以後,一家五個人將要紛爭,三個人和兩個人相爭,父親和兒子相爭,兒子和父親相爭,母親和女兒相爭,女兒和母親相爭,婆婆和媳婦相爭,媳婦和婆婆相爭」
我過去一直以為耶穌那天大概是心情不好講這嘴砲話,但是後來想想這句話卻是有著很大奉獻跟放下的意涵,就跟佛家中【父母恩重難報經】一樣,當家庭中一個人要為著大我來犧牲奉獻時,我想絕大多數的家人應當無法立即理解並給予支持的,尤其當他是在幹一件損己利人的事時...
就像如果我現在跟我媽說:「媽!我要去非洲幫助難民!」,我媽一定會正色地回我一句:「你發什麼神經!」

總之,為我們身邊那些為眾人著想而奉獻的人鼓勵吧!畢竟這世界因為有這些「笨蛋」在...我們才能對這世界相信奇蹟的存在!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07

發條橘子給我“暴”吧!


著:安東尼‧伯吉斯

譯:王之光

臉譜出版



話說大導演史丹力‧庫伯力克當年拍了這部被禁演的【發條橘子】後,我一直很想一睹大師力作,但是卻也遲遲沒有將這部電影的DVD給敗下來,尤其看過【金甲部隊】後就讓我更想看這部禁片,就在書店晃啊晃啊著,竟然讓我先看到這部原著小說了^^y

不過,好笑的是作者伯吉斯在他的序中並沒有捧一下史大導演的場反倒半訴苦式的說出史大謀殺他的最後一章這段歷史,這不禁讓我們覺得這部暴力經典之作(不論是電影或是小說)似乎也控訴著「暴力」,至於在史大版中失落的第二十一章究竟有無存在的必要…或許可以拿來玩味一番。



《發條橘子》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個暴力成性的主角和幾個伙伴幹盡了奸淫擄掠的惡事,終於有一天發生窩裡反讓主角入獄服刑,在監獄中主角想盡一切辦法好讓自己可以離開監獄重回社會,於是他接受了一個叫做『路多維哥氏技術』的矯治計畫,這計畫所使用的方式是注射一種藥劑讓人對於暴力(或可以引發情緒亢進)的一切誘因或是情緒來產生極度的噁心與反感,所以當主角想要罵髒話、打人、性慾高亢或是聽了莫札特的音樂,都會產生反胃與痛苦,這樣他就再也幹不了任何壞事…但後來,主角的家人和官員卻希望能夠將主角醫治使他回復『正常』…那麼後來主角究竟有沒有「當一個好人」呢?原作者在第21章給了我們答案,而這一章卻是電影中所刪去的部分…好或不好,沒看過電影不敢妄下定論,但是作者所下的結局我相信這是一個很「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的結局(對不起!用了一個很犯罪學的詞,有興趣的人可以翻一下許春金教授的犯罪學…XD)


其實只要是跟「犯罪」扯上關係的作品,多多少少逃不掉要在「自由意志」上下點功夫,「選擇」一直是一個故事要來個全場發悶的悲劇或是好萊塢歡樂大結局的必要條件,簡單來說就像【無間道】裡的經典台詞—『我想當一個好人』或是『跟法官說去看他要不要給你機會』是一樣的道理,也因為有了「自由意志的選擇」故事才能夠更上一層、狗血也才能灑上三天三夜,但是《發條橘子》的作者卻安排了一種情況—也就是書中所謂的「發條橘子狀況」,主角沒辦法選擇做好人或是幹壞事。就像是一顆橘子被上了發條,表面上看起來是顆活生生的橘子(人)但是卻受制於發條控制,只能在既定的程式裡運行,只能為善或是只能為惡!沒辦法透過自由意志去判斷為惡或是為善,會怎樣?老實說,真的不會怎樣反倒可以很明確之道你的未來—當人魔或是當聖徒!但是絕對不會是當個—『人』!因為人本來就會在善與惡之間被拉扯,但是人有一項能力(這要感謝夏娃跟亞當)那就是判斷是非的意志,也因為人有明辨善惡的能力所以法律才能要求人為所做的負責,才能要你上天堂或是下第幾層地獄!


不過,一定會有人好奇問說,如果人都可以一直「為善」不是很好嗎?何必要有自由意志去判斷善惡然後再決定做或不做?要不然依照人軟弱又貪樂的本性一定很容易往惡的方向前進! 對於這樣的問題,好或不好其實都有理由,只是讓人沒有道德是非的判斷意志而一味地「行善」,我真無法確定到最後所行的結果是善還是惡?況且要人能夠不受善惡拉扯恐怕還真得要書中那種『路多維哥氏技術』,但是相信我會用這種技術的國家一定是個獨裁極權的政體!不過像這樣的問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一書,應該會有更具體的答案吧! 本書的結局其實也挺值得做一番深入思考,究竟犯罪應當怎樣處理?犯罪人應當如何處遇?我相信方法很多,因為犯罪學的理論也很多…嘿嘿!
但是我挺喜歡本書這樣的安排—主角長大了!過去的一切一切都是少不更事,未來應該是結婚生子的時代,拉著小孩跑天下的時候了…其實有些事情就是很自然,刻意去做任何操弄也只會有更多不良的效果,畢竟人不是神,神都不想這樣幹了,人又何必自找麻煩?


當然,犯罪所產生的傷害以及被害人的痛苦也是我們不能撇頭不見的,不然就會像刑事法理的發展在今天常常被人痛批「只有罪人的人權」(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所以該如何解決犯罪所產生的後遺症,我想不應當丟給犯人與被害人繼續對立來解決,社會組成的每一份子應該共同來思索給一個問題,畢竟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應當繼續充滿熱情地去探索與尋找答案,即便在現實上多數人(或政府)的思考就如書中角色所說的:「我們所關心的不是動機,不是高尚的倫理規範,而僅僅是減少犯罪—還有,緩解監獄的人滿為患」。

努力吧!各位

Sunday, September 23, 2007

【觀影】樂士浮生錄—豁達是人生




這部電影屬於紀錄片,但與其說是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場古巴音樂的演出—從街頭到卡內基音樂廳 。

因為對於古巴的人文背景與歷史我實在不會多於「卡斯楚」跟「古巴危機」這七個字,頂多再加上個豬灣事件...

但是這樣講下去恐怕會變成【是誰殺了甘迺迪】和【危機13天】的觀影報告,所以,我想還是回到純分享上來。

因為對於音樂,實在不能要求一個連五線譜都看得有點吃力的我掰太多...嘿嘿~



不過!這一部電影很值得推薦給想舒服沈浸在異國人文圍繞卻又不想上「國家地理頻道課程」的人
好好享受慵懶地攤在沙發上,看著古巴景色、聽著老樂手說的思想起和熱情活潑的古巴音樂^^

手上不妨來杯加了冰塊的12年麥卡倫(年份當然可以繼續往上追加)或是加了點威士忌的愛爾蘭咖啡(聽說加白蘭地也不賴,至於拿麥卡倫加...ㄜ..我還是比較喜歡純飲)也無妨培養這種氣氛^^

只是最好要有張桌子,因為就怕到後來你也會跟著影片中的音樂手舞足蹈起來,嘿嘿...

這樣的觀影享受,我想應該從【SWING GIRL搖擺女孩】之後就沒有這樣的感覺了...



記得以前跟我一位「恩師」(帶我入門雪茄、酒的老大)哈拉時說道:「以後要是發達了,一定要在哥倫比亞買各農莊,然後左手栽咖啡、右手植雪茄,不亦快哉不亦快哉(後門再偷種幾株大麻~嘿嘿...)」言猶在耳,但是這個「願景」似乎遙不可及~哈哈

現代人總承受著許許多多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壓力,一天撐過一天,然後在某時、某事發生下一股腦地爆開...發生什麼事,恐怕連自己都不知道,再加上報章「霉」體三不五時給個恐嚇跟驚嚇,馴服都市人跟著他們所說的「紓壓」方法來減輕壓力找回健康人生,到最後,人反倒被那些方法逼得快胃潰瘍...反倒越來越增壓XD

看著影片中樂師們訴說自己的故事還有人生...我想或許「順著走」「好好走」就是一種最好的紓壓生活^^
叼根煙、喝點小酒、有個信仰、學會一種樂器或是培養一種休閒樂趣,學著豁達跟活在當下,更能為自己、為未來找到一條路^^

雖然這個世界競爭是免不了的,比較也是走出家門的兵家常事
就像傳道書所說的:「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不懷抱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傳道3:6-8)
何不「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傳道9:7)


呵~來點音樂吧!

Saturday, September 08, 2007

【觀影】教育影展特輯-轉個方向看小天使

片名:天花板上的馬克
導演:尚路克.史拉克和35個孩子
國家:比利時

劇情摘要:小馬克是個倒立在天花板上的小孩,他沒辦法站在地面上,他如果走出戶外必須要有個人用條繩子綁住他拉著他走,否則他會飄到天空中回不來。
因為一次意外讓他受了傷,母親將她關在家中,害怕他又再次受傷害,然而老師寄來的一封信讓這一切有了轉變...


先跟大家廣告一下:2007年教育影展在各地文化中心或社教館展開囉!!
~~~~~~~~~~~~~~~~~~~~~~~~~~~~~

雖然,大家都在罵杜正勝是三隻小豬,PTT鄉民也天天PO人本是人笨...但是,我覺得現場面對面去溝通對話,才能真正瞭解到對方的想法與信念,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台灣這個被過度分化的社會...不扯了,回到影片上來^^!



這部動畫電影所使用的隱喻手法不但易懂也讓大家頗能接受,以一個「神奇」的小孩做為主角,從他待在家裡與身上的傷開始,觀眾似乎很快就進入到導演所要表現的世界中,尤其開始沒多久主角—小男孩馬克要打開窗戶看看外面時被媽媽大吼一聲喝止住他開窗的動作,很難不被聯想到每一個「特殊」兒童想要探索這個世界時,他們的母親所感到的害怕與擔憂,也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特殊兒童被長期拘禁在家中失去了探索外界的可能,直到他們的生命結束,前些日子新聞不也報導著一名智能特殊的中年人就是這樣被愛他的母親長期關在一間房間,直到社會局出面處理時這位特殊中年人對於外界卻也顯得不安和驚恐,而這樣的無奈對於每一個有特殊小孩的家庭卻一再地上演著...

但是,要讓特殊小天使離開他/她的家並不是只有靠著母親的同意,其實,外界的支持與鼓勵更是讓他們能夠有信心與勇氣踏出這一步的推手,在本片中我們看到老師寄來的一封信,在信裡老師和同學們表達對馬克的思念與盼望,尤其對馬克在籃球場上傑出表現的肯定更是讓馬克媽媽能夠放心兒子在外的強心劑,因為對於特殊孩童的肯定並且發掘他們的長處,不單是協助他們自立更可以來減輕整體社會的負擔。

劇中有一個小橋段滿發人省思的,就是馬克在課堂上只能倒吊在天花板,所以黑板上的字對他來說也是顛倒難辨對於學習上必然有些障礙,但是馬克的老師卻讓黑板可以旋轉!這樣一個小改變讓馬克也可以享受到一般學生應有的受教環境與權利,一個黑板180度的旋轉帶給馬克的也是180度的轉變—學習也是件EASY的事。

其實,不單單是特殊孩童,一個無障礙的生活環境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便利與尊重,別以為斜坡只有利於殘障朋友,在有些時候我們也不經意地利用到斜坡的便利(想想用推車將重物推去郵局郵寄時,沒有斜坡是多痛苦的事),而建立一個無障礙的環境更是訓練市民培養一個尊重與體貼他人的環境教育,如果能夠為不方便的人設想更多那麼在很多事上就不會習慣於從自己的眼光來看待每一件事,或許更能夠學會包容與接納,這是現代化社會所欠缺與不足的!

這一部小動畫雖然只有短短的9分鐘,但是享受它所傳達的意涵與喜樂卻遠超過9分鐘,尤其是在籃球賽那一幕馬克大顯神威的情節裡,許多小朋友被這充滿童趣與想像力逗得哄堂大笑時,我相信你也會被感染到存在於小孩的歡樂,就像電影【尋找新樂園】中劇作家詹姆斯貝瑞(強尼戴普飾)找來一群小孩跟大人一同欣賞《小飛俠彼得潘》那樣^^

最後,分享聖經馬太福音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之!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是你們既做在我這兄弟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馬太25:40



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07

偷書賊


作者:碼格斯‧朱薩克
譯者:呂玉蟬
木馬文化出版


我承認‧我是個喜新厭舊的人…
當《一個德國人的故事》還在我書架上堆灰塵時,我卻與偶遇的《偷書賊》纏綿幾個寧靜的夜…
然後在她的故事裡,漸漸睡去…


二戰、納粹、猶太人,這樣的組合似乎可以搜索到許多小說、故事、電影...等等
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塊人類挖掘自我的遺址,我想除非人類注定要滅絕,否則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前,二次大戰所發生的每一點、每一滴,都將作為歷史巨輪推往下一次世界大戰的止滑劑,如果人類願意好好地來思考這一段殘酷卻又透露光明的歷史。

在看似無止境的苦難與迫害的二戰歷史裡,我們可以驚愕於人類恐怖的殺戮、偏執與非理性作為,但是,我們也被這歷史大河中幾條力爭上游的小魚所激勵與感動…人性,或許就如同西方文化史大家巴森在《從黎明到衰頹》一書中所說的:

有人性和沒人性兩詞,我們都用得太隨便、太反覆,往往自己臉上貼金,專門把「人性」用來形容我們天性中的好事,或乾脆以之表示我們贊同的事物。史家卻不能這麼濫用,因為他們太清楚了:殘忍、兇殘、屠害,都是最典型的人性行為。

在《偷書賊》的角色裡,沒有過份高潔的聖人,有的只是遭受良心摧殘的平凡人,但就像一具老梗的台詞:「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時候」,這群平凡的人總在因緣際會下選擇了一個不平凡的決定,就像漢斯‧修伯曼為了履行諾言冒著全家性命收容一個猶太人在那個獵殺猶太人的時空環境,他所做的就像近代反戰電影中一直圍繞的主題—做「對」的事!或許,能夠在險惡的環境做對的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神聖的行為,而我們也應當感謝在苦難中做這些事的人,因為如此,我們的社會才能往「對」的方向來發展。

另外,故事中主角莉賽爾和她的小「男朋友」魯迪的小奸小惡(偷竊)也讓我們看到小孩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們所做的反抗,用偷竊的方式表達他們的不滿,或許也反應了在這種平民如草芥的戰爭時期下的一種反動,也是一種心靈的救贖,最後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小偷從自我滿足的偷竊轉化到一種反抗般的救贖行動—將麵包偷給飢苦的猶太人吃,這樣的過程讓我想起很適合的一部電影—【小白花海盜幫】,我想這部電影應當可以作為本書的延伸觀影^^




對於本書的結局,我想這本書的作者會在本書較早的篇章裡面提到,但是我相信一點也不會影響繼續閱讀的動力,但是對於作者所安排的結局我不曉得算不算是最好的安排,但是,在凸顯戰爭的無奈與無常我想這應該是最好的結局了,畢竟這也是某種貼近事實的呈現,或許就像書中的死神(我覺得這位死神已經偏離了一個當死神應有的態度)拉起靈魂時吶喊上帝卻得不著回應一般,在那一段時間裡,不論是猶太人、德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中國人、日本人…等等,那時候也得不著回應…我想讀者應當和那時的他們一樣共同承受那樣的心情吧!

Monday, September 03, 2007

暴力的故事


女人的世界史
羅莎琳‧邁爾斯 著
刁筱華 譯
麥田出版


暴力失樂園
詹姆斯‧吉力根 著
李芬芳 譯
時報出版


如果您想要觀看《暴力失樂園》那我建議請在旁邊放這本《女人的世界史》,一本看膩後再翻另一本看,最後,就.....



看完了! (#‥)=○)>0<)~~


不是啦~看完是當然的,但是為何會建議把這兩本書合參捏?
這是因為當您單看《暴》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太過理論與抽象的論述感到有些倦怠,雖然這本書也是有案例加以說明作者的觀察與理論的建立,然畢竟只是單純個案有時候很難去理解到作者在探討暴力成因的論證過程,但是若再加上《女》這本書後,這種以史為鏡、縱貫古今的閱讀快感,不但是清晰明瞭也還真是暢意!說真的,自從當初在研究所上《刑事政策專題研究》為了寫一篇《刑事法理中的人性尊嚴》的報告,竟異想天開地來個「史」「法」大亂鬥後,再也沒有這麼愉快的讀書經驗了~



在《女人的世界史》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暴力史的發展,人類間的迫害幾乎是與人類整部歷史息息相關,而對女性的壓迫透過習俗的建立與父權思想的潛移默化,限縮了女性在社會應有的主體地位與價值,在歷史上更多時候,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女性淪為人類社會的祭品,在聖經裡所羅門王的晚節不保是因為他娶了外族女子拜了偶像、在舊約以斯拉記跟尼希米記裡記錄猶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後的悔改便是與他們所娶的外族女子離絕、在中國相學文化裡斷掌成為女性不祥的烙印之一(男性斷掌則否),而對於女嬰的棄殺幾乎普遍存在於每個文明之中(當然要排除某些母系社會),我們可以看到「夏娃原罪」是刻印在每個女子的命運之中,而這樣的迫害我們看到的是暴力的源起。



或許,男性對女性的迫害是各類型迫害發展的基礎—也是奴役的開始,我們翻起《暴力失樂園》便能看到這一段恐怖的發展起源,作者以家族的一段歷史作為源起...


一個白人與印地安女子所生下的14歲女兒,大家都叫她「雜種」,雜種後來和一個來自愛爾蘭的農場主人一起生活,為他生兒育女、操持家務,但是她的丈夫卻只會用對待牲畜的方式對待她和他們的兒子,雜種不知道該怎樣保護兒子免於父親的暴力對待,只能用恐嚇的方式告訴他說:「如果你再打兒子,我會讓你後悔一輩子」。

但是這樣的暴力並沒有終結的一天,直到有一天他們的兒子失蹤了,對雜種、對她的丈夫來說都是一件痛苦萬分的是,後來,眾人在井裡發現了他們兒子的屍體,但是發現兒子並不是淹死的是死後被丟入井中的,這時大家又在雜種家裡的廚房發現一塊被吃了一半的派,而這派裡面摻有老鼠藥,而在法醫勘驗後證實那孩子是死於老鼠藥!

事後在警長要找雜種問話前,卻發現她已經消失無蹤,沒人知道她去哪?有人臆測她逃走了、她投河自盡了,但更有人說她被丈夫親手殺了...因此沒人知道她發生了什麼事。

這一段故事,我們看到一個暴力的縮影,發生在家庭裡,也發生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父親的暴力」造就「家嚴」、造就傳統的父親權威,造就了一種「男性氣概」的壓迫文化,這種文化從家庭、到校園、入職場、進監獄都一再成功地成為宰制的手段,尤其是監獄裡的男性氣概的展現更成為一種管控手法,獄方允許犯人間的暴力侵犯,以換取監獄的和平,作者吉力根更巧妙地將這樣的統御方式提升到整個國家機器的運作與既得利益者如何利用犯罪與刑罰來保障其利益與地位,雖然會有點陰謀論但是就我們成長經歷來說,我們也被這樣地規訓甚至是贊同「暴力使用」,老實說,在我們心底不也常常呼出:「跟你說也沒用,對你這種白癡,扁你一頓比較快」,或許在事實上,我們是熱愛暴力的一群。


暴力,就如同《魔戒》裡面那只至尊魔戒一樣,擁有毀滅性的力量且被眾人所爭搶,但是就像哈比人佛羅多受到的侵害一般,暴力也是會侵蝕人的身體與靈魂的,而每一個暴力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卻是施暴者弱小靈魂的不安與焦慮...

監獄裡的性侵害,只是為了證明犯人自己的男性氣概與地位,但是他無法擺脫在監獄中被宰制與剝奪尊嚴的事實;校園裡的暴力,不論是老師或是學生,不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或是義氣;在遠一點,女性的貞操帶甚至是殘酷的陰蒂割除,更是直指男性心中那塊更脆弱的地方,這一切都是看似威武的暴力所想要遮蓋的嬴弱事實。

這一切就像在電影【英雄教育】裡,納粹老爸寧願向打拳擊的主角表示敬意卻恥於自己的孩子向他獻上一首感恩的詩,或許當他看到自己兒子為他念的祝壽詩的樣子就覺得像他為希特勒高呼萬歲的鳥樣,而他並不是在史達林格勒跟紅軍對抗的勇敢德意志軍人。

所以越脆弱的人越喜歡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剛強,而看似脆弱的人則會在重要的時刻裡展現剛強,就如同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成功必須仰賴當時才智兼具的女性們所辦的沙龍,不然盧梭等人恐怕得在斷頭臺或是火刑場上宣揚他們的主張了。

哩哩雜雜這麼多,就引書中末了的幾句話當作結尾,讓我們反思暴力這個與人類同時成長的惡...



人類如果想進化到能夠捨棄威脅人類生存的暴力傾向,只有藉著瞭解父權結構中榮譽法則和羞辱產生及鼓勵男性暴力行為的程度,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一定要開始重新建構男子氣概和女性特質的意義。《暴力失樂園》

在人類當中我們一定能發現此種活動—此一欲從劣勢升到優勢、從挫敗到勝利、從低處到高處的奮鬥。《女人的世界史》


Friday, August 31, 2007

【觀影】沈默之丘—偏執與仇恨的結局



導演:克里斯多福蓋斯 Christophe Gans
演員:蕾哈米契 Radha Mitchell
查尼塔圖 Channing Tatum
西恩賓 Sean Bean
黛博拉綺拉安格 Deborah K ara Unge


七月咩~來點刺激的~嘿嘿 (m‥m)


其實當初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就一直很想寫一篇報告書,因為這部電影雖然是改編自同名電玩《沈默之丘》但是我個人覺得就單獨作為一部驚悚電影而言,在故事描述、劇情鋪陳、人物設定、場景與人物裝扮都具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實在值得推薦給喜歡刺激的觀影者來觀看。

不過基於這部電影的關係,我想最好還是用純粹感想文來表達,這樣才不會壞了還沒看過【沈默之丘】的觀影者收看的心情,不過,個人還是深深認為還是先看過電影後,再來看這篇報告書,或許更能激盪出一些火花來!^^




並存的兩個世界

美國,這一個由清教徒組成的國家,【獨立宣言】中所揭示的平等、自由與民主的精神一向是該國的榮耀與指標,但是,就如同美國西方文化史大師—巴森在他所寫的《從黎明到衰頹》一書中對清教徒所做的評述中卻能看到這個國家的某種矛盾,他寫道:

清教徒留下的遺產,就整體而言,成分混雜:包括出於個人良知的容忍、民主的參政權和對社會正義的要求。這些相關的理念,卻又與追索異己、撲滅女巫的行為同時並存。此外,他們也對人生、藝術和身體的全面樂趣,表示出歡迎態度,卻又摻帶幾分來自於高度責任感的禁欲氣質。然而所有這一切裡面,卻是那狹隘的道德氣息,以及社會之力壓制異議這兩項特色,對未來美國的影響最久最深...


在人類史上,對女性最大的迫害活動應當是以十五世紀起長達三世紀的歐洲獵巫行動,那時候靠著兩個不知道哪裡被雷公夯到的天主教修士寫的《女巫之錘Malleus Maleficarum》開始對許多無辜的女性(也有部分男巫)進行審判與迫害...

但是,在我們面對這樣一個誇張混亂的屠殺事件時,仍然不能忘卻在當時的歐洲正面臨傳染病的侵害與宗教改革的混戰,在那時候雖然逐漸往啟蒙時代來邁進,但是面對那未知的危殆(病菌)人類還是習慣向那不可知的神祈求寬恕與憐憫,冀望能夠免除災惡、保全身家,我想在未來即便科技與文明在怎樣的演進與發達,人終究無法逃離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與害怕,只是,我所擔憂的是—人類要如何來排除這樣未知的恐懼?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理性追求與未知恐懼的矛盾,而當這兩樣發生衝擊時我們卻看到理性往往向未知、向群眾來低頭,因為我們終究需要—安全,一種多數人認同的安全,不論這個安全的基礎是建立在科學的探知還是非理性的「潔淨」活動,過去,我們看到清教徒的矛盾與宗教審判的荒繆,而今日我們也經歷追求和平下的反恐矛盾、追求理解對話呼聲中卻傳來激進份子的叫囂,對於其他族群,不論中外,多數人不也是帶著宗教情懷的寬容卻也擺脫不了「純淨之國」的迷思...以台灣為例,我們既是擔憂生育率下降卻也擔憂新移民之子將取代「純種(存在嗎?)」台灣人的觀念?

就像【沈默之丘】裡並存的兩個世界,一個是進步的現代時空而另一個卻是仍禁錮在某個黑暗時期的鄉鎮中。這兩個世界都叫「沈默之丘」。


偏執的教堂

偏執是有力量的!就像【沈默之丘】裡面那群鎮民一樣,他們的偏執(對純淨的要求)讓邪魔無法侵近教堂一步,就像包裹著炸彈的狂熱份子跟包裹著民意的政客(領袖)一樣,透過偏執言論、非理性信念再加上某種程度的群體壓力,他們建立起一座純潔高傲的聖堂保護著與他們有共同信念的群眾,抵禦著邪魔的攻擊,就像今天這世界上任何一個極端團體一樣,他們透過共同的信念來保護自己、對抗外魔的侵擾,想想電影中那響起的空襲警報聲逼促著鎮民躲入教堂中的橋段,像不像某個國家在發佈紅色警戒一般,告訴自己的人民快躲進來,快躲進自己的教堂、躲進自我偏執的世界裡,這樣就會「安全」!

魔鬼的需要性

魔鬼在多數宗教信仰裡面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鬼魅一向扮演著將人引入地獄、使人墮落的角色,所以,魔鬼成為了人類永世對抗的終極敵人—也成為了排除異己的藉口,魔鬼是統稱—依各地需求不同也擁有不同的稱呼,魔鬼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可以是有形之物體更能夠是無形之思想,魔鬼伺機而動隨時都要把人拉入恐怖的深淵奪走人的一切,所以,我們要謹慎、要小心,我們最好買個武器、裝個保全,最好把與魔鬼相干的一切都消滅,這樣我們才會安全,因為魔鬼太厲害了,厲害到它幾乎與神齊名,我想最彰顯神的大能的大概是魔鬼吧!
所以當初中古教皇需要異端魔鬼、民主國家需要共產魔鬼、小布希需要邪惡魔鬼、賓拉登需要美帝魔鬼、台灣更複雜需要綠魔鬼、藍魔鬼和紅魔鬼,看大家把魔鬼高舉的這麼歡樂...



...等等?神咧?

還記得那惡魔怎樣跟女主角說的:「Their blind conviction repels me from their church.
還有這句:「l cannot enter while they deny their fate...


仇恨與偏執的結局

在這個悲情的【沈默之丘】裡,鎮民因為對於純淨的偏執欲將一個無辜的女孩置於火刑,只因為這個女孩「父不詳」,而女孩因為憤恨、因為受到這樣不公義的對待,她的怨念成為惡魔並將所有鎮民都拘困在這個異世界,直到最後審判的來臨,在大屠殺的末了,女主角和她的女兒仍然回不到她們所屬的世界裡,困在那個飄著塵埃的沈默之丘...困在過去的一段時空裡...

看看充滿仇恨與偏執的地方,不也都困在「過去」的一段時光裡...




最後,我們不能忘記【沈默之丘】問了我們一句話,透過那位勇敢的女警臨死前面對瘋狂信徒們所問的一句話,她問道:「Why are you listening to this?

Sunday, August 26, 2007

【觀影】北國性騷擾—對抗真正的對象


本圖引用自 http://movie.starblvd.net/ 網站

導  演: 妮琪卡羅
製  片: 尼克魏克斯勒
編  劇: 邁可賽斯曼
演  員: 莎莉賽隆、法蘭西絲麥朵曼
西恩賓、理查傑金斯
傑瑞米雷納、蜜雪兒摩納漢
伍迪哈里遜、西西史派克

在談這部電影前,有件事我得先承認,當初對性騷擾防治法的立法我一直保持著有點抗拒跟排斥,甚至覺得這種立法有點小題大作,因為我擔心這種「破壞關係」性的立法對於兩性問題並不會有所改善(我至今還是堅持每一種規制性法律的背後所代表的意涵是一道關係的破裂與不信任),但看完這部【北國性騷擾】後,我比較可以認同性騷擾法案的推動與建制,因為並非所有人都願意秉持本分跟基本良知去對待每一段關係。

妳要當COWGIRL或是COWBOY?

【北】是敘述一個脫離家庭暴力帶著一對兒女獨立生活的女性—裘絲在充滿男性權力場域的礦場中,面對男性同事的歧視、惡意對待和性騷擾等攻擊下,她如何為尊嚴、為工作權而戰的故事,在電影情節進入到裘絲要去礦場工作的橋段時,介紹她進來的朋友—葛洛莉便問她一句話:「來這裡妳要選擇是當個COWGIRL或是COWBOY?」裘絲笑了笑回答:「COWGIRL」後,葛洛莉便嚴詞地說:「不!妳要當個COWBOY!」,這樣的場景其實古今都不陌生,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在他登基後的打扮,除了將臉用蘋果泥、玫瑰水、豬油和白堊扮成的粉底?弄得一臉雪白外,更用獸骨做成的馬甲把自己弄成「太平女皇」,好讓自己能夠在父權系統的政治圈裡面能夠統治天下,另外,瑞典女王克莉絲汀娜還曾讚美神說:「真感謝神在他女性的身體裡,安上男性的靈魂」(不過事實上她聽說長的還滿「金剛」的)。
所以,當女性要在一個長久以來都是男性主宰的環境跟領域裡打滾,就如同新兵要在團體裡獲得認同一樣,建立一種「男子氣慨」還有讓「他」們認同的功績,因此,我們可以在劇中葛洛莉看到她在這團體裡面的努力,尤其他是在工會中唯一的女性代表(並且為男性同事所認同),說真的,葛洛莉確實充滿著MAN POWER,尤其當裘絲哭著跟她抱怨希望能夠反制這些男性時,她這樣回答:「不停埋怨碎碎念,他們就是希望我們這樣,難道我們不能夠忍受他們的騷擾嗎?」這句話就跟礦場主管講「努力工作、閉上嘴、跟男人一樣不抱怨」的意義是一樣的,在這個場域結構下,女性學著閉嘴、努力工作,消極來說是馴從但積極來看或許是跟阿信一樣「吃苦當作吃補」,這讓我想起漫畫【聖堂教父】裡面所說的:「我們一向把阿信的吃苦耐勞當作美德,但是有誰想過,為何我們要承受這些苦難?」沒錯,這就是問題的癥結,也是裘絲所不平的地方,所以她反抗了,以一個女性的身份!

男人的錯都是女的害的—都是夏娃惹的禍

再繼續談到反抗前,我們先停下腳步談一下劇中性騷擾的問題,為何要談這個跟反抗無關的點呢?因為片中在審判的橋段裡,裘絲的主管說了這樣的話:「男人是守分的,除非女人拉他一把才會踰矩,這事從亞當、夏娃以來就沒變過」,這句話嚴格來說,說對了一半,讓我們還原一下現場(跳!)

話說亞當跟夏娃吃了禁果後,兩個人發現自己沒穿衣服便躲起來,耶和華呼喚亞當對他說:「你在那裡。」
亞當回答:「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
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麼?」
注意唷!注意亞當的回答唷!
亞當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房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
這裡打住,我們來看看亞當的回答是不是立刻把責任推卸給夏娃呀,因為神只有問他說你是不是吃了果子但亞當卻急著把夏娃供出來,所以,對於性騷擾不會因為那女的胸部太大、穿的太辣、屁股太翹、行為比較開放、說話尺度夠鹹濕能夠取得正當性或允許性,亞當們就別再牽拖了!

體制的反抗、當局的伎倆


其實,這部電影如果單純只是在反應職場上性騷擾的問題,那還真的忽略了導演在一些橋段上的鋪陳,就劇情中我們所看到的是女員工對抗男員工,並試圖改變對她們不友善的工作環境與職場文化,但是當導演將企業主引進來後,這一切的對抗就不再是只有存在於職場性別間的衝突,背後更重要的意涵在於,資方的目的不在於解決勞方的問題,資方更可能會運用既有的企業文化、管控模式來排擠或是驅逐爭取勞工權益與福利的勞方異議份子,我們可以從裘絲第一次遇到大老闆時,看到資方一貫扮演著「好人」來取信勞方的面孔,然後在後來裘絲前往總公司向大老闆表達不滿與爭取改善時,資方便展現出真實的嘴臉,STAY OR LEAVE,並且讓勞方來壓制勞方異議的聲音,例如本片中勞方一直認為裘絲的舉動是要讓公司關門,讓他們失去工作機會。

這種資方虎爛恐嚇法在這個世界並非少見,甚至是遍佈各層面,當一個政府要打壓社會主義者時,他會恐嚇中產階級說這群共產黨要來奪走你們辛勤賺得的錢,同樣的,當他們要從中產階級搾取利益時,便會鼓動中下階層的農工人民鬥垮地主、店家,因為這些既得利益者是在剝削你們的勞動價值,用恐懼和謊言來排除異己或是維持統治利益,這都是政府跟資方最擅長的手法,因為他們掌握國家機器和生產工具!所以,勞資的抗爭往往在資方發佈假消息或是利用勞方矛盾,讓勞方不攻自破,而這便是本片另一個重心和觀點所在。

團結與覺醒
我想文章最後,就以裘絲的父親在勞工大會上為女兒講話的那一個橋段做一個「覺醒」的結束,他對著在台下叫囂的工人們說:「各位你們是我的兄弟」,這句話感動我很久,這句話在很多族群衝突場合裡都可以拿出來說,尤其像台灣的藍綠抗爭,因為大家都知道在我們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公和不義的事,我們都是知道的,但是為何大家都不願意去改變呢?為何彼此不能設身處地來替對方著想呢?今天羞愧的不是在我們團體中說出存在於我們之間不公義事實的人,這個人才是我引以為傲的!

Friday, August 24, 2007

【觀影】太陽帝國—小孩的成長


導演:史蒂芬阿匹婆
演員:年輕的蝙蝠俠
約翰馬柯維其(演技很讚的禿頭男)




【太陽帝國】如果我的記憶沒錯的話阿匹伯的這一部電影應該是我的第一部外國片,時間是1987年,那時我應該是在國小二年級。

在殘存的記憶中,是老爸帶我到台南那家專放二輪片的《全美大戲院》看的,在那間的椅子還是硬梆梆的木頭椅,不曉得改過了沒?

在腦海裡,對太陽帝國的印象僅存有小男孩(主角)替被誤殺的日本男孩狂做CPR的片段,其他情節大概都忘了精光...努力回想,大概是那一段最讓我感動吧,即使當時才國小二年級,對戰爭、生存、滅絕...這些名詞,恐怕跟片中主角傑米一樣,朦朦懂懂,但是看到飛機和飛行員也是會莫名其妙的興奮起來,或許,戰爭對那個年紀的小孩,是英雄的另一個名詞吧!至於其他情節,我更相信應該是不懂,所以根本引不起共鳴,所以才沒在我腦海裡留下更多橋段來回味。
國小二年紀到現在,是一個小孩蛻變成為大人的一段漫長時光,相信國小二年級的我應該比現在的我還天真活潑吧,絕對不會像現在一樣油腔滑調、用著一套 自以為是歷練過的價值觀與態度在面對人事物,這樣一段「成長」的歷程,在我今天重看本片時,也感受到傑米在這一場戰爭中,漸漸失去一個小孩應有的童真,那 年他也才12歲,我比他幸運的是,我的成長是經歷過歲月慢慢的洗禮,而並非像傑米一樣是戰爭的摧殘,但是,同樣為了社會化(或是生存),我們都在改變,模仿著大人的表現、價值觀、規則...



這樣的模仿與改變,是漸漸的但是卻很深植在心中的,當貝西(劇中影響傑米深遠的大人)抱住抓狂的傑米問說:「Did you remember what I tought you」傑米回答:「Yes!people can do anything for potato!」 貝西聽完楞了一下,這一楞,我不曉得是貝西自己良心的懺悔還是驚訝於傑米的記憶,但是,這一片段確實讓我感覺到,一個大人的一句話對一個小孩來說,意義是 不一樣的,小孩會認真,即便是一句屁話,同樣的現在的我,是不是也接受了許多好話和屁話形成現在的價值觀?而我的一些好話和屁話,是不是也影響到曾經跟我 親近的小孩呢?那希望我所說的都是好話。

長 大、社會化,是不是一件好事?從片中傑米的生存下來,似乎是找到一個肯定的答案現在的我也是這樣的認同,小時候對一些行為感到不屑,現在卻都賦予那些行為 更好的合理化說詞,就像片中傑米一開始厲聲拒絕貝西從一個死去小女孩的腳脫下來的鞋子,到後來他在集中營時主動向醫生索取一個死去病患的高爾夫球鞋,或 許,這樣的一個行為對他來說,他找到一個更好的理由來接受這樣的鞋子,而我們不也是這樣長大的呢?

國小二年級的我看【太陽帝國】沒有現在的我有這麼多的感觸,但不知道再隔十多年後的我會不會同意我現在寫的這一篇感想內容?我很好奇,但卻也沒那麼興奮,畢竟,現在時間過得真是有點快...

另外,曾有為網友說,這部電影當初因為內容對日軍及戰爭描述不大符合「政治正確」所以評價不是很好,但是回到電影(或是事實上)

對小孩來說,一場戰爭的意義是什麼?十之八九不但搞不清楚狀況,甚至連敵我意識都還不是太懂,所以,在片中就呈現出這樣的訊息…
1.在片中一開始的逃難潮,傑米寧願放棄握緊媽媽的手,而去撿起掉在地上的玩具飛機。
2.片中另一個日本小孩,坐上戰機的那一股雀躍與狂喜,和無法飛上天的失落與難過。
3.傑米看到零式也歡呼,看到P51也歡呼…
4.兩個小孩在機翼上,準備分享芒果。而這兩個小孩的國籍正是大戰中的敵對國家。

戰爭事實上僅存在大人們的世界,利益、仇恨、敵我…,都是在大人的世界裡被創造並賦予定義的,事實上,這一切對小孩來說,不過是一場遊戲或是一段經歷,輸贏?!只有大人們在乎著…

而傑米在劇中,對零式的熱愛、向飛行員行禮,不過是一種對心目中英雄的表達,這也恰恰諷刺著大人們在戰爭製造英雄(麥克阿瑟、艾森豪、隆美爾、朱可夫…),讓全民狂熱是一樣愚蠢的行為,當有人恥笑、辱罵著傑米時,不也同時譏笑、辱罵著那一群大人。

戰爭中的英雄對小孩是一個夢想,而大人卻拿夢想當一回事。(見【大敵當前】)
尤其在這一幕裡,阿匹伯用焊槍與火花創造出一種華麗的夢幻,更加深了這樣的虛假,對傑米來說這是一個夢想成真,或也有可能是一個夢境,但是,對大日本帝國,卻紮紮實實地往巨大瘋狂的《大和號》無敵戰艦大逆轉的夢境前去。

另 一段,傑米看到準備出征的日本飛行官進行出征儀式時,也在鐵絲網的另一邊向他們敬禮與高歌,這一幕極度「親日」的橋段,所代表的卻是一個更加深刻的無奈, 在傑米的歌聲中,有人回到開戰前繁華的想像、有人感到深深的錯愕與無奈、有人對自己國家在戰爭中遭遇的困頓落淚卻也激昂…同樣的聆聽、同樣動人的歌聲,在【刺激1995】裡,看到的超脫的自由與解放,但在【太陽帝國】裡,卻是生命暫時的喘息與深深的無奈。

親日?!我想這部電影更是嚴厲的嘲弄日本與指責吧…

【辛得勒名單】對著納粹指名道姓地辱罵,而【太陽帝國】卻是暗暗地奚落嘲笑吧!

Thursday, August 16, 2007

【觀影】印度支那-革命在殖民地



片名:印度支那/Indochine
導演:雷吉斯·瓦尼埃
主演:凱薩琳·德諾芙 、文森·佩雷茲
Linh Dan Pham




過去看過以越南為背景的電影裡,大多是描述美、越間那段戰火綿延的往事,也因為如此,看過【印度支那】這部以法國殖民背景為敘事主軸的電影後,讓我可是一再地回味不已,也感受到一種歷史的必然與難言的殖民情結,或許,因為在台灣成長的我們也會對這部電影中那弦外之音激盪著那一絲絲難言的情殤。

把情慾糾葛跟殖民地的覺醒擺在一起,我想這是【印】片最高招的地方,喜歡愛情文藝的人可能會被那片中浪漫到有點神奇的「為愛走天涯」劇情所打動,但是,在那傳說的背後卻述說著一段真實不過的歷史,就如同片中小公主卡蜜兒逃離夫家千里尋情郎(法國海軍上尉 尚柏提)的情節裡,一個匪夷所思的事實卻成為鼓動民心的《紅公主》戲劇,或許就如同觀影的我們看的是一齣戲但戲的背後卻是一段真實的歷史,這一段歷史是什麼?我們不妨從尚柏提、伊蓮和卡蜜兒這三角關係裡來看看。

尚柏提╱革命之子

尚柏提,這一個挑起一對養母女愛慾情仇的禍根,一個代表法蘭西帝國的海軍上尉,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稱他為「革命之子」—這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他來自法國,來自一個點燃革命之火的國家,他們最偉大的軍事家、皇帝—拿破崙先生也是這樣稱自己為革命之子,所以,他所到之處無不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與那一股潮流,尚柏提當然也不例外,他帶給舊殖民者之女(也就是女主角)—伊蓮和殖民地權貴之女—卡蜜兒,一種革命的誘發、一種追求、一種解放,伊蓮跟卡蜜兒兩人因為有尚柏提,她們都興起了追求愛情的衝動、一個想擺脫父親而一個勇敢地截斷與傳統權力的聯繫,這不就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嗎?但是,革命是有代價的,成年的伊蓮回歸甚至是阻斷革命因為她發覺愛情似乎不是那麼美好,但幼小的卡蜜兒眼中充滿愛情的美好,因為她還未經歷過,所以她毅然決然地走上革命之路,而尚柏提呢?他就像每個革命者一樣,等候一個處決的時刻,那才是他的舞台。

歷史上何嘗不也是如此,耶穌被釘在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角鬥士斯巴達克斯等一干人從卡普亞到羅馬城釘成一排、法國那座斷頭臺斬了皇帝貴族也鍘了革命黨人、近代的革命象徵—格瓦拉不也得讓老美切斷雙掌以明其死,所以,尚柏提仰躺在另一個革命之子旁,被人槍殺了,至於誰殺了他,是法國政府?還是越共?誰知道?但有必要嗎?就像耶穌的死一樣,是猶大還是比拉多或是跟鄉民一樣的法利賽人,誰該負責?呵呵~讓歷史學家去玩吧!

伊蓮與卡蜜兒╱殖民帝國與殖民地

女主角伊蓮和養女兒卡蜜兒的關係,應該是本片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卡蜜兒是越南的權貴之後在劇中應該算是一位小公主,但其父母因飛航意外喪生因此父母的好友法國殖民者伊蓮便收養了卡蜜兒也幫助她管理資產,而一開始的卡蜜兒與伊蓮的關係就如同殖民者與殖民地權貴階級相互依賴的關係,彼此扶持彼此維繫權力地位,但是,伊蓮和卡蜜兒的關係卻有著一種近乎母女的親情關係,或許,在殖民地與殖民帝國的關係並不可能會發展出這樣的「親情」,不過,我們也不能忽視一點,那就是科技先進的殖民帝國帶給殖民地進步與舒適的生活環境時,殖民地的人民難免不會對殖民帝國產生某種程度的孺慕之情(就像台灣與日本的關係),而尚柏提的介入對這對養母女關係的衝擊,我們可以從「伊蓮與尚柏提愛戀階段」與「卡蜜兒愛慕尚柏提階段」兩個階段來看「革命對帝國的衝擊」與「殖民地渴盼革命精神的效應」。

伊蓮與尚柏提的愛戀—革命對帝國的衝擊

伊蓮與其父親的關係,就如同法國與傳統貴族皇室政權一樣,是種支配關係,伊蓮協助父親管理橡膠園,但事實上,也幾乎是她在負責整個橡膠園的營運,而他父親就閒情逸致玩玩後宮,這樣的關係直到尚柏提的出現便漸漸發生變化,伊蓮對那壓抑的情愛渴求,如同遭受壓迫的法國人民對自由的期盼,終究不免發生愛戀與革命,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後,統治階級總會想要制止、想要弭平,或許,一開始統治階級不會成功,但就歷史的慣例,革命者取得統治權後卻往往被既得利益所腐化,所以,尚柏提也難逃被伊蓮其父收買的命運,伊蓮(法國人民)不免陷入錯愕與不解的複雜情緒,但同時也看情了愛情(革命)背後那黑暗隱晦的一面,因此,對愛情(革命)也形成顧忌與保守的態度,但愛情(革命)的火種卻漸漸傳遞。

卡蜜兒對尚柏提的愛慕—殖民地渴盼革命的效應

二次大戰後許多殖民地都慢慢地覺醒並爭取自主,這是繼十八世紀歐陸民族主義浪潮的另一波高潮,在亞洲,除了民族自覺外,在共產及社會主義思潮下更掀起一波共黨熱,而這一切的根源又是要回到殖民者的身上,還記得伊蓮當初為了卡蜜兒選擇婚姻的自由與原婚約對象—唐—的母親發生衝突,以及當卡蜜兒愛上尚柏提時向伊蓮表示不想嫁給唐的請求時,伊蓮又是怎樣地支持卡蜜兒並保護她,在這裡,我們似乎可以看見唐在法國時所受到思想的灌輸和他拋棄傳統權貴身份與母親決裂投入革命工作的未來,因為這就是卡蜜兒和伊蓮的未來。

愛情的追求與革命的瘋狂是一種獻身式的激情,為了理想(為了愛),年輕的伊蓮拋卸一切,那時的她不願也不能理解伊蓮為何後來會阻止她與尚柏提的相愛,因為她眼中只有革命璀璨的未來卻尚未如她的養母(她的殖民國)—伊蓮一樣經歷過革命的痛苦,於是,在卡蜜兒追尋尚柏提與他相遇的歷程裡,我們彷彿看到另一部越南版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她真正去看到人民的苦難和悲情,她眼見一路扶持的友人慘死在殖民者的手中時,她的憤怒與開槍,決定了她革命的未來,決定了她終將與養母的脫離。

「妳的印度支那已經不存在了」

從勞改營出來的卡蜜兒見到伊蓮最後給的這一句話,讓伊蓮久久不能自己,沒錯,殖民帝國漸漸地退出舞台,退出那投入許多心血的地方(法國對殖民地的投資在1930年以達總投資比例的44%),或許,在很多方面,卡蜜兒要和伊蓮做個分割,但是唯一割不掉的或許就是卡蜜兒與尚柏提的孩子在最後對伊蓮喊的那句:「母親」。

殖民者對殖民地除了剝削和掠奪資源外,最後遺留給殖民地的是什麼?

不知道是說不出口,還是說不上來

Saturday, August 11, 2007

【觀影】褪去浪漫色彩的武士道—從黃昏清兵衛看末代武士


導演;山田洋次
演員:真田廣之
宮澤理惠


某種程度來說,把一部電影跟另一部電影作比較,其實是不恰當也是不尊重的,就是拿超人跟蝙蝠俠比比看誰厲害是一樣的,因為畢竟是不同的個體與精神意義。

但是,我想就看過愛德華史威克 (Edward Zwick )所導演的【末代武士】和山田洋次所導的【黃昏清兵衛】這兩部以「日本武士」為電影主題的人,真的很難不去把這兩部電影拿來「無禮」的比較一番,因為在兩部電影的重要橋段裡,彷彿聽到兩者的爭辯與闡釋。

就從編劇來說,末代武士似乎就有著先天上的缺陷,因為他們不是日本人,況且這一部電影就是從「異國人」角度眼光來進行的敘事電影,所以,【末】片可以合理地來規避掉電影主題「深度」的問題,畢竟,主角納森是一個要洗去當初屠殺印地安婦孺罪惡烙印、重新尋找自我與武道的美利堅武士,因此,整部電影的脈絡自然著重在武士道令人興奮與崇敬部分—大義與任俠的精神。納森透過這一段歷程去重新找回到失去在大屠殺印地安人事件後的自我,而對清兵衛來說,這一切都只不過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

《黃昏清兵衛》這一部電影在講「武士」,只不過它沒有【騎士風雲錄】裡充滿大逆轉與奇遇的精彩結局、更沒有【末代武士】裡追求侍魂與武道燦爛的慷慨激昂,主角清兵衛沒有希斯萊傑的酷樣,更提不上阿湯哥帥勁了,真田廣之所扮演的,是一個每天忙於照顧家裡、營生且不修邊幅還不愛洗澡的傢伙,跟他在【末】片裡扮演的英勇武士,完全是相差甚遠...但是,在我眼中,他所扮演的角色,比【末】片裡,還讓人深刻與激賞。

撇開武士的身份或是歷史年代的限制,清兵衛,這樣一個角色其實就活在我們的周遭與身邊,他身上的某些行為與想法,似乎在父親級的中年男子的也透露著這樣些許的味道—一份餬口的職業、一個家庭、還有,一股有時候會突然冒出來的尊嚴。

清兵衛,一個低階的武士。領著餓不死的薪俸、家裡有個失憶的老母、兩個可愛懂事的小女兒(真的很懂事啊...每次看到他們父女間的對話和互動,就讓我覺得以後要生女兒啊!)

但是,他比一般人倒楣的是,他的太太得了肺結核,很早就掛啦。因此,清兵衛一下班就得急急忙忙的趕回家去,不能像其他同事一樣,跑去銀座喝喝小酒、虧著漂漂女老闆、和一群同事們打打嘴砲(...男人啊...)

不過,一回家,可愛的小女兒就迎過來要抱抱(^^這就是幸福啊!),一家簡簡單單卻也和樂融融,或許,這就是大導演山田洋次一直在片中隱隱透露的幸福感吧,即便在同事間訕笑他是「黃昏先生」(一下班就早早回家的傢伙)下,他也仍一樣任重道遠、不改其志,彷彿讓觀眾看見一個平凡的勇者矗立於螢幕前,沒有拿著殺氣逼人的武士刀在戰場上廝殺,而是拿著一隻小小的刀子劈著竹片,做著小鳥籠給商人好賺點錢來養家,一個武士,家成了他的戰場、斬人換成劈竹、武士道!?

還是交給湯姆克魯斯去搞吧...

從以上,我們就可以發現到清兵衛這個角色相較於末代武士的歐格仁納森,在角色描繪的深度上,就有相當大的差異,或許,就角度來看,黃昏清兵衛較像是一齣小傳記而末代武士片中真正的主角應該是那一個武士價值衰萎的明治維新時代吧,所以,阿湯哥、渡邊謙或是真田廣之,在【末】中,其實都只不過是個「配角」,但是相反於黃昏清兵衛真田廣之所扮演的井口清兵衛這個角色,卻是描繪出在那樣一個世代裡,一個平凡卻又不凡的角色。

【黃】並沒有太多(應該說是沒有)像末代武士中那麼多大義節氣的描繪,但是,若有似無地去散發出另一種真正武士的涵養與節操,就像是清兵衛護送青梅竹馬朋江回家時,遇到朋江的前夫在朋江家吵鬧,甚是要與朋江的哥哥決鬥時,清兵衛為了友情(或是愛情)出面承擔這一場決鬥,即便他有可能喪命卻也不退縮,但在面臨因為政爭導致家老下令清兵衛去誅殺失勢官僚—余吾的任務中,清兵衛卻因為家庭而有所拒絕,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有所為也有所不為的節操(你們在玩政爭還要我去殺一個倒楣鬼,ㄑ~),尤其是在和余吾交手時,仍為著對方而遲遲不想出刀。

在山田導演以一個旁白式劇情引導下,帶來兩個重要的起伏與轉折,這兩個地方都是主角得拼命的橋段,但導演沒有以電影應有的華麗戰鬥場面來做呈現,反倒是以再寫實、再儉樸不過的方式來帶過,但這樣的安排卻顯現出【清兵衛】這樣一個低階武士,所具有的高貴情操,甚至,這樣的鋪陳方式讓所有的觀影者對於故事的主角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同理心,每每清兵衛在交手時,我想很難沒有人不會在那當下替清兵衛捏一把冷汗,至於在【末代武士】裡,大家都幾乎是用一種等待渡邊謙或是阿湯哥在激情式的鮮血淋漓生命將近時,學【英雄本色】的威廉華勒喊聲:「FREEDOM」之類的便當詞,這兩者間對於表達「人」的價值給觀眾時,是有相當大程度的差異在,或許,我可以這樣說,【末】的人和其價值是國族的、追求燦爛一瞬,對於歐格仁他只是找到一個真正的戰場並成為武士,而不是屠殺婦孺的兇手;而在【清】的人,就是任何一場官冕堂皇的戰爭中,小老百姓追求生存與幸福的奮鬥,就像【神劍闖江湖】的緋村劍心常說的:「為了這個新時代,麻煩你活下去」。

這兩部電影,各據其特色與表彰價值,但是就一個英雄的形象與戰場,【黃昏清兵衛】一直在我的心中低迴不已,至於【末代武士】就當作是場浪漫吧!

Wednesday, August 08, 2007

《時間的長河》的一絲感嘆




好不容易,用快一個禮拜的時間,終於把這一套(上下冊)歷史讀物看完,從大爆炸到當代西方文明的演變,作者採用一個電影【博物館驚魂夜】的虛擬實境的方式,將這段落落長的西方文明重點地一一呈現給讀者,我相信如果一般對歷史有些興趣且抱著看小說的心態來看這一套書,應該很容易就能進入書中的世界與引導,當然如果你是一個喜歡追根究底的人,那麼裡面所提到的每一個橋段都能讓妳玩味很久,所以本人強烈建議閱讀本書時請搭配【酷狗大神】或是有套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在旁,當然,極有可能卡關!請注意!!>0<(我就卡在燒女巫的時代) 其實市面上對於西洋史的讀物時在滿多的,但是通史(希望沒用錯術語)方面的書,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大多跟大學歷史教科書沒兩樣,除非妳真的充滿對史學的狂熱,否則!一定會跟我書架上那一套《悲慘世界》「四庫全書」版一樣,淹沒在滾滾「灰塵」之中,只留下「DVD播放版」的歌聲追憶著似水年華=.=a 但是,《時間的長河》這一部書不論在敘事或筆調上都很相當活潑生動,尤其是他劇情的設定跟鋪陳以及角色間對話常常能夠引起讀者進一步的思考,整體而言確實是一部經典佳作。


好~工商服務時間結束-------------------

看完《時》後,說真的,在整個閱讀的歷程裡,不知道為何讓我在既興奮又感嘆的起伏情緒裡,一直有個沈重的情緒壓迫在心頭,雖然,在看到中古黑暗時代理那一段又一段殘酷畫面中,卻總能看到一點又一點短暫卻璀璨的光芒,一直帶給那時候歐陸人民與文明希望,即便瘋狂宗教狂熱的獵捕女巫時代裡,我還是可以看到這麼令人熱血奔騰的對話,一個教士對一個被指控為女巫的婦人的審問..

「妳是女巫嗎?妳騎掃帚在空中飛來飛去嗎?」
「是的,我是」(這婦女大概被刑翻了)
「妳完全有權利這樣做^^b」

這教士叫彭威廉(William Penn)貴格會的領導人,在那個靠兩個心理變態寫的《女巫之錘》做審判參考,大肆撲殺異端、女巫的年代,總有一些不怕死有道德良知的人,走出來或是在底下跟這個狂亂的世界對抗或是唱反調,或許,也是因為這股力量,西方史總是讓人一直盼望、一直等待另一個光明的到來,雖然,即便是高頌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大革命造就的斷頭臺聞名遐邇,紅白藍三色的意義卻為眾人所熟悉;即便當今司法的領航國度的德意志也有段無法抹滅的希特勒第三帝國罪行,同樣地,歷史上也無法抹去西德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無名英雄紀念碑前的雙膝一跪...






這是西方的歷史,一種等候的信心

或許過去和未來都沒有多大的改變,也有可能更慘也說不定,但是東西德的人在砸柏林圍牆的那一剎那,有砸到的人應該也會爽到現在吧!




而中國的歷史,除了國小到高中唸過的外,中國通史的書我目前只看過 柏老(柏楊先生)寫的《中國人史綱》,記憶裡除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漢唐的馬上天下以及短暫卻熱血的三國外,好像都一直在柏老所稱的「大黑暗時代」,當然我相信是我讀的中國史還不夠,或許,在皇天子底下仍有許許多多英雄好漢的故事,但是,我們華夏人民有像啟蒙運動真正覺醒過嗎?

台灣,一個也有著驕傲歷史的叛逆之島,在日據時代的英雄才俊跟日帝國的周旋,在兩蔣時期,黨外人士與台灣人民攜手突破的重重鐵幕,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奇蹟和政黨輪替,但是,未能消化那段光輝歲月與歷史傷痛(二二八、白色恐怖)的我們,卻在意識型態的爭鬥裡,我們不問是非地把中國歷史割去...

在未來裡,我能指望一黨專政、蠻橫無理的中華人民共匪國政府去挖掘中國歷史上可以和歐陸思想群星媲美的光芒嗎?
還是,看著中國歷史死寂地溺斃在台灣海峽的自由島國面前...

歷史,或許不會是明星產業,也不會替國家賺進大把的外匯存底(日本這個國家的漫畫大師好像可以辦到)
但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進步與定位
卻是不能夠拋棄歷史而恣意妄行的!

至於,關於文明史上璀璨光芒,為何我們的中國歷史會如這本書所說沒有多大的改變時,為何沒有讓人津津樂道的名人名言時,我想除了政權集團的打壓與文字獄外,或許,康德的話可以作為另一番思考的空間:

只有當人能夠獨立地通往真理的路,才算是真正成熟並成為完全意義上的人。

你應這樣行動-不管你個人還是別人,都在任何時候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單純的手段來使用。

不成熟,就是沒有別人的引導就不能運用自己的理智,如果其原因並非人缺乏理智,而是缺少決心和勇氣在無人指引的情況下運用自己的理智,那麼這種不成熟,就是人自己造成的。

懶惰和膽怯,就是為什麼有很大一部份的人在「自然」早已讓他們脫離他人的引導後,仍然樂意終身樂意停留在不成熟狀態的緣故。

Sunday, August 05, 2007

【觀影】王者天下-騎士精神、犬儒俠義

演: 瑞德利史考特
員:奧蘭多布魯、依娃葛林、連恩尼遜、傑瑞米艾朗


就以我個人的觀點,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在於導演是否可以完全表達出他所要表達的
也同樣包括,他能不能說出一個好故事...

一.高佛瑞:「I am your Father!」
貝里昂:「對不起,你走錯棚囉,魯卡斯的場在隔壁」


一部史詩電影,永遠會陷入兩個勢力的拉扯,一個是片商的娛樂性票房考量、一個是導演自我理想的實踐,通常這兩股勢力很難有一個平衡點存在,要嗎,不就是變成刀劍亂飛、千軍萬馬的大亂鬥娛樂片;不嗎,就是讓很多人看完一直譙的悶片。

通常,很少有電影可以成功地擺脫這兩大勢力的拉扯,同樣的,「王者天下」也不例外,本片一直丟出許多議題讓人去思索,從一開始的自我救贖、宗教道德規約、聖地的意義與代價...到這裡似乎可以感覺到兩個半小時並不能讓這些議題漫燒,或許,貝里昂這一個角色的存在,可以作為一種彌補與脈絡。

為什麼貝里昂這一個角色可以作為本片一個核心,除了他是主角以外,他所扮演的是一個類似康斯坦丁的角色,他需要救贖,他要為他所愛的妻子救贖,也為他自己殺害神父的罪行救贖,在他蹲在聖城中基督的墓穴之前,他是一個再虔誠不過的教徒,他臣服於基督教約的拘束與規訓,他希望可以完全照著基督世界所公認的價值規約去行動。

貝里昂在這過程中,他的父親高佛瑞給他的影響是深遠的,不論是那一巴掌,還是他的領土,貝里昂或許在看到他所繼承的領土那一瞬間,他或許真正體認了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準則--濟弱扶傾、公義至上的騎士精神。

或許,在他自己的領地裡,進行他騎士精神生活與規範,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或是阻礙,但是,當他來到耶路撒冷,這一個「政治」聖地,騎士準則!?是不是他的救贖,或是,這些準則,到底能不能使他成為一名真正的「騎士」,就像俗世基督組織的規約,可不可以讓活在現實世界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什麼是?基督徒/騎士...是什麼?


二.貝里昂:「你們問自己!誰沒有上過公主!」
威廉華勒、麥克希穆:「幹...只有你還活著」(亞瑟王裝死中)


成為騎士,有許多準則要去奉行與遵守,貝里昂在自己的屬地裡,帶給了他的人民生存的幸福—食物、安全、信仰。
那麼?他為何會因為一個公主而壞了騎士的規矩—淫人妻女?是愛嗎?還是對一直歧視他出身的蓋路西安作為報復?片中當時沒有交代,至少,我們在片尾知道貝里昂是愛她的,但是,在這一個橋段,如果我們不希望是像一般英雄劇必要的嘿咻片段外,那麼最合理的解釋,就如西拉碧公主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間隔,只有一道光」

凡人與騎士的間隔、聖徒與罪人的間隔,不也是嗎?



三.貝里昂:「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騎士」
樸役甲:「」
貝里昂:「跪下...(以下批哩啪啦中)」
-----甩樸役一把掌的分隔線甩樸役一把掌的分隔線-------
貝里昂:「這是要你永遠記得」
僕役甲:「幹!為什麼只有我被打」

騎士,都騎了!為什麼就是不娶她??

或許,就如同我的問題一樣白目,人家是騎士啊,迎娶人妻、殘害無辜騎士,這是騎士精神所不許的啊!
是啊!問題是你也跟公主翻雲覆雨過,也知道當蓋路西安當權後,巴特文國王維持六年多的天堂之國將會被這個鷹派所破壞與毀滅,為何??在這個時候,貝里昂的騎士精神到底去哪了?是消失嗎?還是一直存在?
到此,不免讓人覺得,貝里昂不是個英雄,因為在政治上,他希望保持乾淨的騎士身份,即便這樣的政治潔癖將會為天堂之國帶來浩劫...他似乎也不怎麼在乎...就如同基督大軍準備和回教大軍交鋒前出征的那一幕,貝里昂朋友所說的一句話一樣

我會告訴你爸,你作了一個好騎士


還有西拉碧公主所說的:

我做錯了一件事,就是相信你會去拯救耶路撒冷的人民




在這裡,不免讓人感到精神錯亂...
那貝里昂之前帶隊,在喀拉克,以少數的軍力力抗龐大的撒拉森軍團...

是找死嗎?



或許真的是找死吧,但是,我們也看到另一個焦點,「英雄」總會帶著一堆無辜的人,跟著他一起去死,但很不幸,通常,「英雄」總是活的好好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看到最後貝里昂與西拉碧雙宿雙飛...就好像笑傲江湖
東方不敗一樣...
或許貝里昂並不是一位真正的騎士,或許跟片中出現的基督教士一樣,有著遵守形式教規但是常常在道德上犯錯的行舉...

但我們能說,至少,貝里昂找到一個救贖與平靜



這一部電影,我覺得和神鬼戰士與黑鷹計畫比起來,稱不上是一部真正的「英雄片」
但是,從反戰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到更多...

巴特文國王永遠記得他十六歲的那場勝仗,但他卻更知道和平的可貴
一直想發動戰火的,都是沒有取得勝仗的狂人

撒拉丁說的沒錯,耶路撒冷對他來說

NOTHING! BUT EVERYTHING」




看看台灣,好像不也是這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