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07

偷書賊


作者:碼格斯‧朱薩克
譯者:呂玉蟬
木馬文化出版


我承認‧我是個喜新厭舊的人…
當《一個德國人的故事》還在我書架上堆灰塵時,我卻與偶遇的《偷書賊》纏綿幾個寧靜的夜…
然後在她的故事裡,漸漸睡去…


二戰、納粹、猶太人,這樣的組合似乎可以搜索到許多小說、故事、電影...等等
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塊人類挖掘自我的遺址,我想除非人類注定要滅絕,否則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前,二次大戰所發生的每一點、每一滴,都將作為歷史巨輪推往下一次世界大戰的止滑劑,如果人類願意好好地來思考這一段殘酷卻又透露光明的歷史。

在看似無止境的苦難與迫害的二戰歷史裡,我們可以驚愕於人類恐怖的殺戮、偏執與非理性作為,但是,我們也被這歷史大河中幾條力爭上游的小魚所激勵與感動…人性,或許就如同西方文化史大家巴森在《從黎明到衰頹》一書中所說的:

有人性和沒人性兩詞,我們都用得太隨便、太反覆,往往自己臉上貼金,專門把「人性」用來形容我們天性中的好事,或乾脆以之表示我們贊同的事物。史家卻不能這麼濫用,因為他們太清楚了:殘忍、兇殘、屠害,都是最典型的人性行為。

在《偷書賊》的角色裡,沒有過份高潔的聖人,有的只是遭受良心摧殘的平凡人,但就像一具老梗的台詞:「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時候」,這群平凡的人總在因緣際會下選擇了一個不平凡的決定,就像漢斯‧修伯曼為了履行諾言冒著全家性命收容一個猶太人在那個獵殺猶太人的時空環境,他所做的就像近代反戰電影中一直圍繞的主題—做「對」的事!或許,能夠在險惡的環境做對的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神聖的行為,而我們也應當感謝在苦難中做這些事的人,因為如此,我們的社會才能往「對」的方向來發展。

另外,故事中主角莉賽爾和她的小「男朋友」魯迪的小奸小惡(偷竊)也讓我們看到小孩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們所做的反抗,用偷竊的方式表達他們的不滿,或許也反應了在這種平民如草芥的戰爭時期下的一種反動,也是一種心靈的救贖,最後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小偷從自我滿足的偷竊轉化到一種反抗般的救贖行動—將麵包偷給飢苦的猶太人吃,這樣的過程讓我想起很適合的一部電影—【小白花海盜幫】,我想這部電影應當可以作為本書的延伸觀影^^




對於本書的結局,我想這本書的作者會在本書較早的篇章裡面提到,但是我相信一點也不會影響繼續閱讀的動力,但是對於作者所安排的結局我不曉得算不算是最好的安排,但是,在凸顯戰爭的無奈與無常我想這應該是最好的結局了,畢竟這也是某種貼近事實的呈現,或許就像書中的死神(我覺得這位死神已經偏離了一個當死神應有的態度)拉起靈魂時吶喊上帝卻得不著回應一般,在那一段時間裡,不論是猶太人、德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中國人、日本人…等等,那時候也得不著回應…我想讀者應當和那時的他們一樣共同承受那樣的心情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