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菸葉】灰色的靈魂

《灰色的靈魂》
菲立普.克婁代Philippe Claudel/嚴慧瑩 木馬文化

天氣轉寒的秋冬季節,當枯葉隨風滑落塵土而腐化時...
恁爸我翻這本書怎麼有種ACG才會有的「黑化」效應(1)...啊~要壞掉了、要壞掉了。
當蕭蕭秋颯之際,閱陰晦灰闇之文...其實真的不會是一件很歡樂的事,不過,這樣的閱讀卻更能夠進入作者的「絕對領域」(2),好好去體會與品味作者所營造的戲劇過程與角色情緒的宣洩。

故事的一開始就很冷,冬季、像西伯利亞一樣的寒冷,河水旁、打撈起來的屍體,小女孩、一個無辜的生命,旁觀者、法官、警官、憲兵...很平常地看待這個命案的對話內容。

整個感覺就跟這本書的書皮一樣,黑暗黯淡拿在手上都覺得刺手...

但為啥我會想繼續的看下去呢?呵呵...這就是「蘋果效應」,你以為蘋果日報是賣假的嗎?如果血腥、暴力、灰暗會讓人退避三舍,那我想蘋果日報應該會比國語日報還早倒吧!

人是有一種很奇怪惡性的動物,人很喜歡旁觀別人的苦難—不管出於好奇或是同情,人們總喜歡在旁人的苦難中探得一些他所不知道的事,所以犯罪學中的古典學派對於「趨樂避苦」的操作,絕對是要放在「犯罪人」來作為對象,如果只是從別人的痛苦經歷呈現來威制潛在犯罪人的可能犯行那麼效果絕對是不彰,道理很簡單因為「不是妳被打,妳永遠不知道打的有多大力」,所以別以為公開死刑、鞭刑可以降低犯罪率...靠~我又離題了XD

《灰色》這本書其實不是推理小說,而是一個很深刻的心理描繪,尤其是針對人受到環境、他人的負面衝擊下所做出來之惡行的內心探索的鋪陳,讓閱讀者看完後有種無法對於兇手惡行作非議評價的張力效果,雖然有許多文學或是影視作品都有這樣的一個梗一直飄盪在了無新意的這個世代裡,但是怎樣讓這樣的梗「欣欣向榮」才是真正考驗創作者功力的指標測驗,就這一點來說個人覺得《灰色》很充分的達到這個效果,不僅是內心歷程的描繪上作者很巧妙地使用旁觀者視角來揭露兇手並且在客觀周遭情狀與人物互動的描述上更可見作者如何去建構這樣一個灰暗世界的雄心(邪心!?)所以在這種天氣裡閱讀,聽著外面綿綿的雨聲...還真是打從心底的冷顫啊!

本書的苦難主題從法律學觀點來看,提供了一個「法極限」—也就是法所不可企及與干預之事務—的思維空間,在刑事法理上對於犯罪人的罪責判斷有所謂的「期待可能性」的謙抑國家刑罰權的機制,這一個法理概念在從一個國家干預立場來說也能夠算是一個「法極限」的意涵,法律—或許是社會為維持正常運作下所產生用來解決爭端與失衡的防衛機制,但是對於「人的評價」法律充其量只能算是彌補在「最終審判者」未「繫屬」前的一個暫時性處理程序,不論是刑事法也好、民事法也好我們都必須承認法律能作的極其有限。
以台大李茂生教授在商周出版的《逃避人性》一書的推薦序當中提出一個日本的「良心判決」案例恰可作為這個觀點思考的敲門磚:

戎橋事件—一個大阪的流浪漢因為在另一位流浪漢身上看到自己未來的影子,於是將他擲入運河中凍死,當犯罪事實真相公諸於世後,本案承審法官在毫無論述的情形下,做出了原諒行為人,也深刻反省日本現況結論的良心判決。

日劇【Begineer我們都是新鮮人】(或譯『司法研習八人組』)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流浪漢殺妻案例,有興趣的人可以想辦法弄來看看,如果是對戎橋事件有興趣的也可以點選上一段的超連結去買那本書,只不過前提是日文能力要不錯XD因為是原文書!

人的悲劇性究竟是自我意志的決斷亦或是環境因素的決定論呢?我想這都不能以單一向度來評價一個犯罪事實的發生,因為偏諸於任何一方也僅僅是替相對的一方作推卸責任的藉口,只能說對於犯罪我們不應該繼續活在舊約的思維去評判論斷,畢竟我們不是神,只能神才能覆滅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至於人能作的,我們只能回到新約上耶穌的作為與教誨—醫治與「不要在犯了」的警醒,至於嚴刑峻法、亂世重典的觀念...我只能引用聖經馬太福音的話:「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26:52)

對於本書中的悲觀視角,作者是這樣回應:「引領我的不是悲觀主義思想,而是『悲劇性』,是『人的處境』中的悲劇性:我要去面對它,絕不迴避,因此而讓小說有時候顯得沈重、顯得陰暗,不過其中總有極明亮的光,因為他四周有黑暗包圍所以更見其光。」
對此,我同意去面對人處境的悲劇性,但是也別忘了,人也是有改變的力量去終結悲劇不管這悲劇是源自於任何已知或是未知,因為人類歷史上一再證明這個可能。
關於這個扭轉悲劇的可能性的梗,我想留在卡繆的《瘟疫》延伸閱讀中再來掰囉XD


(1)黑化效應:日本動漫中角色如果遭遇「精神崩解」狀態時,瞳孔會無限放大呈現一團「黑」的狀態,然後開始暴走!俗稱「黑化」或是「壞掉了」。

(2)絕對領域:源自【新世紀福音戰士】,原為使徒的防衛機制,在OVA版中明指為人在群體中保持個體獨立為他人所無法親易進入的領域(確保個體之存在與特殊性),如果當人與人之間的絕對領域瓦解,那麼就沒有所謂個體人的存在,及人與人皆為一體。

Tuesday, November 20, 2007

【觀影】色戒—披著忠誠的懦弱

片名:色戒
導演:李安
演員:梁朝偉、湯唯、陳沖、王力宏



寫這一篇觀影報告書其實已經醞釀很久,但是總找不到一個比較適當的點來切,因為【色戒】的影評相當多優秀、精闢的更不在少數,有時候多寫這一篇似乎也沒啥意義,但是從看完【色戒】後其實還滿多思緒在腦海裡打轉,只是理不出一個頭緒來寫心得報告...


【色戒】原著是張愛玲寫的一篇小說,有部分評論認為李安是把張愛玲在文字中未完全表達的心路表白加以更深刻的剖析,甚至是幫張愛玲說出她心中所未寫出來的話,我沒看過原著所以無法在這談上些什麼,再加上對張愛玲也沒有一些基本的「熟悉度」,所以沒辦法來個文影互映、借書論片,只能從一個六年級後半段的個人解讀來作一份很不成熟跟深度的觀影報告..因為部落格總得要更新吧XD

當初【色戒】在台灣沸沸揚揚的首映時,很多黨國大老也去捧個冷場、博個版面,有人沈重、有人深刻...當然也有人落淚...跟我一樣
您問說哭啥?仔細聽喔!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為什麼讓我看到一部這麼好看的電影,如果我以後看不到怎麼辦?! ㄟ?這是怎麼了?我怎麼會流淚呢?有一種哀傷感.....

瞭了嗎?如果還是不懂...我只能說難怪您不能出來選總統XD
好啦,我也不是一個腹黑的人只是現在還是覺得這一篇報告文恐怕又會是個人感想吧!
專業...果然不是我的菜...XD

從故事背景說起—

這是一個大時代,一個沒有丁蟹跟方展博的大時代,一個老蔣把老毛趕到延安卻被張學良捆在西安、一個杜月笙還在當上海皇帝的大時代...
那時候,日本鬼子(1)妄言三月亡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積極的對中國進行攻略,恰時,勇敢的蔣委員被從西安救回來後便將自己手中最強悍的本錢—全德軍配備精銳國民革命軍—投入這場戰役中,這場中華民族驚天地、泣鬼神的一戰,粉碎了日寇三月亡華的美夢,但也付出慘痛的代價—蔣介石的精銳部隊付之一炬導致中央軍無力威制各地軍閥、朱毛匪幫(2)趁機坐大,上海也落入日寇手中...這就是【色戒】裡面的大時代。

戰爭的開始,夾雜著許多因素,但是破滅與苦難卻是所有人民共同的遭遇,那時候的中華民國內有軍閥、外有列強,整個大清國留下的爛攤子依然繼續折磨著神州人民,當時蔣介石的路線認為應先「安內後,而攘外」,所以他即便面臨日軍一再的進犯仍然執意先把老共給滅了才是正途(就歷史馬後砲觀點我同意這樣的作法),對於這樣的作為多數的百姓其實並不能接受,這也導致汪精衛所主張的「和平路線」被輿論攻擊,也埋下日後汪成為漢奸的伏筆。

蔣介石一開始其實也沒有打算這麼快和日本掀起衝突,因為蔣和汪都知道一件事—在當時國民革命軍無法與日軍相抗衡,如果執意掀開戰火對中國命運實在是一場豪賭,尤其在列強環伺下更不是一件好事,但後來情勢比人強,日軍氣焰越來越囂張攻勢與騷擾日趨繁猛,國情輿論也不能再允許蔣將槍口對內開,國民黨內部的對日和解派也遭一連串的暗殺,使得局勢完全走向對日抗戰的路線,爾後,蔣在西安事變後聲望到了頂峰且對民情輿論也不能不去正式的情況下,七七事變成為點燃這一串抗日浴血的序幕...

不過,蔣介石並沒有因此決意全力投入對日抗戰,他還是抱著一絲希望—於是在淞滬會戰中他將手中的王牌部隊盡數拖出,在上海這個列強環伺的十里洋場上,擴大戰端引出英、美列強出面干預—希望英、美可以做為中日的調人,讓戰端消弭並且威制日本野心...

但是,這個算盤似乎打得不怎麼如意,因為歐洲戰線也陷入白熱化,歐美列強根本無心干預日軍在中國的突進,於是,蔣丟了手中的王牌也沒讓歐美出面干預,中國還是孤伶伶地獨自跟日本PK...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

為啥講了這麼一堆歷史咧?因為【色戒】所點出的正是那段歷史所隱藏的無奈,在面臨如此變動下

我們該怎麼辦?

蔣介石在淞滬會戰後便遷都重慶,學生們也跟著轉進西南,帶著希望與夢想期待反攻的一日—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有些人希望遠離戰禍去一個安全的地方。

鄺裕民的生活因為戰爭打亂了,自己的哥哥也在戰場上殉難,而他自己呢?百無一用是書生,能作的不多,從軍?他好像又不是很敢...所以唱唱歌、演演戲,激勵一下中國人民、為中國政府募款、買三項軍購XD

王佳芝,面對戰禍她也是跟著大夥走,不過她還是希望遠在英國的父親可以接她遠避這場戰禍,但是,一封信卻打碎了這個夢想,她只能留下來,跟著大家...唱歌演戲...跟著等待有些改變。

其他人呢?我不想多去描述,因為都一樣。
期待著一些改變...或許!
我們也可以試著改變些什麼!鄺裕民有了這樣一個念頭...
殺個漢奸來玩玩...不!是改變時局!

這一段很諷刺,不曉得是李安的安排還是張愛玲在書中就這樣惡搞?
鄺裕民的刺殺漢奸行動,他自己曾起了兩句詩當起頭:「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詩恰恰就是大漢奸汪精衛刺殺大清國攝政王戴灃失敗後,被抓去監獄裡所寫的詩中的末兩句,全文是: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在在呼應了鄺所做的事,其實大漢奸也曾經這樣幹過...
這也留下一個隱藏的問號—

漢奸真的是漢奸嗎?

引一下龍應台女士在中國時報《側記【色‧戒】,貪看湖上清風》一文,她在德國翻讀南京市檔案館所保存的審訊漢奸筆錄與判決書(3)中發現,色戒中大漢奸易先生所隱射的可能人物之一—丁默村,其實早被當時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長—陳立夫給「曉以大義」了,在戰時配合戴笠進行敵後工作,可謂是「人在曹營,心在漢」的典型,直到後來因貪看湖上清風被老蔣總統給砰砰了...

漢奸真的是漢奸嗎?我們看一下汪精衛一個參與過革命、殺過韃子的人,怎會跟日寇卑躬屈膝呢?怎會搞個「和平運動」跟成立「偽政府」呢?理由說法很多,正反兩極...這也難保有天汪精衛會被平反也說不定!

或許,從鄺裕民這個熱血青年來看丁默村,甚至是汪精衛,我們也彷彿看到了易先生年輕的樣子,我們也看到了台灣史上最歡樂的新聞局長謝先生在看完【色】後出場說的那句:「這部電影對『忠誠』這個詞有了不同的詮釋」所隱含的意義。

我到現在覺得最簡短也最直中核心的評論應該是謝局長所說的那句話,雖然他這個人太歡樂了,但我還是得要為他的銳利見解給予一絲讚賞,而要解這句話最清晰的還是要回到王佳芝的身上—不是身材上唷!

人民要的是什麼?

其實在故事中,最知道自己在幹嘛的大概只有王佳芝吧!她最近入狀況、犧牲也最大,更可以說是刺殺易先生的關鍵。
但是,她也是裡面最「單純」的人,她知道她想要的是什麼,她沒有用虛情的愛國口號去包裝她心中最根本的需要,她所做的一切都全是為了得到這個需要—離開這裡,有個安全的歸宿和愛她的人。

鄺裕民的「不負少年頭」並不是她願意扮演麥太太、將自己的處子身給了梁潤生的原因,因為她愛鄺裕民;老吳高喊的「中國不能亡」不是她願意深入敵窟的理由,送她離開戰亂的中國的承諾才是願意讓易先生在她身上發洩的原因。

王佳芝很單純也很率真,她知道她要的是什麼,如果說這部電影裡面有英雄,那我知道有個堅毅卓絕的女性—為了生存!努力的活下去!也為了自己!

這才是最真實的榮耀與光輝,千萬別被鄺或是老王的話給呼弄了,通常喊這種口號的人除了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外,也順帶把別人的生活與命運弄壞打亂了!鄺裕民為了自己的形象,甚至害怕玷污自己的理想,明知王對他的愛利用她來色誘易先生卻連為她破處都不敢,讓整個刺殺行動更像是一齣鬧劇...所以在大夥手刃老曹後,王佳芝便拔腿狂奔了,即便後來的強吻,她也奮力推開,因為那位熱血青年心裡只有崇高的自我跟理想,對王佳芝的表白只是一個王子應該作的。

老吳就更不用講了,事情一爆發...他老人家也先逃命去了,道義在情報界是很不值錢的!別以為他在講那一段國仇家恨時,那種全家被殺光還能笑著跟仇人喝酒吃飯是多麼大的犧牲跟奉獻,聽聽就好千萬別認真,因為前新撰組第三大隊長齋藤一曾告訴過我說:「應該是一段令人厭惡怨懟的過去才是,而妳的嘴角卻微微上揚。當下我立刻明白,啊!這個人已經放棄復仇的念頭了。」(4)所以當老吳可以這樣講完還演上一段中國不能亡後,我可以更加相信,中國會有你這種人不能不亡啊!所以,當刺易行動破局後,老吳只不過又是把一群熱血青年送去種的時刻,而他還是會活下來,就跟在忠烈祠裡面妳很難看到「老人」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王佳芝不能不對這個給他鴿子蛋的大漢奸傾心,因為她覺得他是真的愛她,才會送她那顆原本易太太也想要的鴿子蛋,用物質的給予來證明一個人對自己的愛通常是女性的小通病,這也為啥情婦到最後只能在夜裡嚎哭、王佳芝得被抓去槍斃一樣,因為在【色戒】這個故事裡她所代表的就是—苦難的人民。

張愛玲在書中有寫到:「通往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因為易先生對於王佳芝把她當女人看、也當女人用,不像鄺、吳只是一味地將王當工具使用,同樣的—「通往人民心裡的路通過食道」,在偽區也好、在台灣也好,勇敢地對抗日本帝國的英雄亦所在多有,但是想辦法活下來的小老百姓也有,當偽滿州國漢奸不少、在台灣反抗日本殖民運動中出賣志士的台奸也不遑多論,說實在話,台灣到現再也仍有迷戀過去日本殖民統治的人...或許,不管從泛中國意識或是台灣民族意識來說都是種哀愁...但會這樣除了祖國無能外,日寇入島、入戶、入腦的「統戰伎倆」高超都是原因,這樣的歷史情結與矛盾,在王佳芝的那段話理說得明白:

他不僅像蛇一樣鑽進我身體裡,每一次都折磨得我流血,他也像蛇一樣要鑽進我心裡。 我每次都想你們會在那時候衝進來,從他後腦杓開槍,讓他的血濺在我的臉上...。(5)

大有為的祖國政府遲遲沒有出現...
王佳芝也開始變了...色易戒...情...難防啊!
人性不是禁不起考驗,考驗是可以的但絕對別「太長/常」,因為人性就是這樣...李安在片裡就埋下了這個道理,而且很早...

梁潤生:妳今天好像有反應喔!
王佳芝:我不想跟你談論這事!


對他人苦難的旁觀

【色戒】點出中華民族許多苦難的原因,讓我覺得很深刻的莫過於對自己同胞苦難的冷漠,在青年熱血刺殺隊決定要把王佳芝破處時,大夥的表現...抽煙的抽煙、吹風的吹風,後來一大早王佳芝走出房門「夥伴們」還一起悶著頭吃早餐...不知是尷尬還是無奈...反正算是為國「獻身」吧!

這種感覺李安也很狠地將這種感覺帶給了觀眾—那就是第一場床戲,這一場床戲很難說出「藝術感」反倒有著赤裸裸的雄性宰制的明確描繪,事實上,這就是一場「強暴戲」—在易先生拉著王佳芝的頭髮撞牆、撕裂衣著、綑綁...這都是極具暴力的體現,換句話說我們所看到的正是一場原始暴力的展現,但為啥我們不會憤而離場呢?我小題大作地列出幾個原因:
1.這只是部電影,一切都是幻覺騙不了我的!
2.我已經花了250加爆米花的錢...現在離場不大划算。
3.李安是大師,這樣的安排一定有他的意義!
4.才這樣就離場了,會不會太小題大作,這種情節A片多的是!
5.我只是過來看場電影、湊個熱鬧的!

恩~不管您的理由為何,我提供另一則觀影傳說給您參考,法國導演Gaspar noé的一部作品【不可逆轉\irréversible】裡面有長達10分鐘的強暴戲,在canne電影節上演時,有幾百觀眾因為無法忍受其強暴場面而中途退場。

為啥您看完這一整部電影呢?
或許,我相信大家在電影院裡看到這一橋段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吧!好好回憶那股感覺吧...

最後:台灣出版或大陸作品?

李安在這部電影上映時,一直很在意台灣鄉親的感覺,在首映會後也一度激動落淚,那時,我一直搞不大清楚為啥學長這麼的情緒化?
後來,上映後開始有些莫名其妙的狀況發生,有人批評李安都「只會拍『大陸』的東西都沒有『本土』的作品」,或說「40年代的上海誰感興趣?還不是需要那三場床戲加持!」

直到我看完【色戒】之後,我覺得學長的野心好大,他不但拍上海也拍台北、不只是大陸更有著台灣、不單單是40年代也包括了千禧年後的現在...而且,還很沈重。

有人或許會問,這哪裡有台灣了?
一下吳儂軟語上海話、一下字正腔圓北京語、甚至有著廣州國語,您說像不像台灣呢?

◎反省:這篇真的太落落長,也太泛政治化了XD
果然專業不是我的菜...

(1)對不起我不是故意挑起仇日情緒的,只是那時候大家都這樣喊,我只是跟著喊的!
(2)這也不是要挑起兩岸紛爭的用詞,是時代用語。
(3)寫到這裡,讓我也不禁感嘆一件事,很多歷史真相總是要在別人家才會發現,早期台獨運動之所以在海外如此興盛,不是沒有原因,很多教授也是在出國留學後「變節」的,龍女士的文係刊登於民國96年9月17日的中國時報。
(4)參閱《神劍闖江湖》單行本第14集第42頁。
(5)找不到確切的對白只能從記憶裡杜撰。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觀影】秒速五公分-時空變化的愛情

片名:秒速五公分
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導演:新海誠

「我聽說是秒速五公分喔!」
「啊?什麼?」
「我聽說櫻花飄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公分唷!」

這是人稱繼宮騎駿大師後的動畫帝皇接班人—新海誠先生的作品,可能到現在還是有多數的人認為「動畫」這種玩意應該是小朋友的專屬,但是看完這一部動畫後我相信這樣認為的大人們可能會改變這樣刻板的認為吧!

我不大喜歡【秒速五公分】這樣的片名,即便對岸翻做【秒速五釐米】聽起來順耳一點外,我還是比較接受英文片名【A chain of short stories about their distance】,尤其當看完整部動畫後,我更加喜歡它的英文片名,意涵更深也更令人回味。

故事不複雜,我還倒覺得有點像動畫版的【在世界中心呼喊愛】的感覺,只是少了那種誇張的戲劇狗血安排,導演跟編劇讓兩位主角都活得好好的,只是很寫實地將時空拉長,將他們的距離拉開,就好像【喊愛】的亞紀活了下來,那麼她跟溯太郎的發展也很有可能跟【秒速】的兩個主人翁—實樹跟明裏一樣,被生命旅程的發展而拉開、拉遠...或許也因為少了戲劇性多了那份寫實感,不免讓人更能夠融入劇情中那股說不出的苦澀與無奈,當然還有那段若有似無的思念,牽引在距離兩端的兩個「戀人」。




【秒速】的畫面真的很棒,妳可以看出製作者的用心與說故事的誠懇,我甚至可以肯定的說,這一部動畫的每一個畫面都可以拿來當桌布或是螢幕保護程式的幻燈片,色澤的飽滿與畫面的意境都是稱得上是佳作(所以這部動畫的DVD更值得去敗下來→我說給我自己聽的)。

以這張實樹等待的畫面為例,因為大雪的天氣讓電車一直誤點延發,讓實樹跟明裏相約的時間漸漸逼近,實樹心裡的擔憂與焦急在畫面的營造上便表露無遺—空蕩的車廂跟座位,實樹卻仍站立在車門邊,外面大雪紛飛他卻仍待在車上最冷的地方,看著畫面同時我們感受到實樹心中的焦躁(約定時間的逼近)與呼之欲出的寒冷(擔憂這次見面失去的失望)—從車廂整個溫暖的色調和車外陰寒的對比,這樣的構圖安排讓觀眾在無意間進入了主角的內心世界,也展現出新海誠說故事的強度。


這張圖是實樹忠於和明裏相見時,在車站的候車區圍在暖爐旁一起享用明裏準備好的餐點根熱麥茶的畫面,我個人覺得這張圖我選得有點不好(沒辦法圖檔不好找,殘念!),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這個畫面裡感受到兩人在大雪紛飛的黑夜裡見面時那心中的喜悅與溫暖,從左邊站長室透進來的柔黃燈光,小倆口中間那暖爐上所泛起的一陣白霧水氣,似乎讓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兩個小情人心中的那盞黑暗中希望的燈光所帶來的光與熱。









呵呵~這兩個畫面我個人感到很有【駭客任務】孟非斯讓里歐覺醒的Fu,也就是當兩個戀人相愛時那種「母體幻覺」的無敵狀態,千辛萬苦相見的情侶就算所在的地方亂到像是在下房間般的狗窩也會感覺是身處在薇閣頂級主題套房般的幸福—真相是右圖,左圖是小倆口的心境。

這畫面是男女主角因為搬家後分開的一個橋段,男主角孤伶伶地站在遼闊的山坡上,整個構圖突然讓我覺得新海大會不會是抄【喊愛】的溯太郎在澳洲艾爾斯山上灑亞紀骨灰的畫面呢?

故事到了這裡多了個插曲也起了個轉折,算是這個小品故事裡面的一個起伏吧!有人的心被距離禁錮了,有人的心被時間漸漸地衝開心房...改變看似一下子,卻又不是那麼一下子。


故事的最後,大家都長大了,在社會上工作著,該做的的事也做了,不該做的事也做了!過去的點點滴滴就封印在一封來不及寄出去的信或是手邊的一個小東西,只有在某一天的某個時刻無意間的發現,才能喚回那樣的記憶—那年的櫻花繽紛、那夜的點點細雪...

我個人特別喜愛這一個畫面,夜晚飄著雪,一個人佇立在街頭仰望著天空,身旁的背景是冷冰冰的巨大商業建築,充滿著「都市寂寞」的寓意,我相信在繁忙熱鬧的街道裡—像是台北東區或是信義區的街頭,都會有一個剎然間孤寂感襲身而來的人,仰望著天空彷彿在盼望著些什麼...

呵~這一張是單純的個人趣味!
長長的吧台,孤單的背影,其實就是一個不錯的故事了,不過,導演似乎覺得這樣還不夠狠,竟連一個bartender都不給...
感覺上是非把都市寂寞病症的情緒拉到最高點才高興...

夜景的畫面營造還是一樣的精緻跟夢幻,我真的很佩服新海大的功力!

夜景,似乎是都市唯一的美
對情愛故事來說,可以說是一個象徵,抑或是另一個專屬於都市的寓言故事。

雖然老套,但還是經典!








這一次的報告書盡力不去放地雷給大家踩,因為看這一部電影其實真的是很私人的樂趣,希望能夠引起看完本篇報告書的讀者一點觀影樂趣^^算是也給自己的一份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