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雷吉斯·瓦尼埃
主演:凱薩琳·德諾芙 、文森·佩雷茲
Linh Dan Pham
過去看過以越南為背景的電影裡,大多是描述美、越間那段戰火綿延的往事,也因為如此,看過【印度支那】這部以法國殖民背景為敘事主軸的電影後,讓我可是一再地回味不已,也感受到一種歷史的必然與難言的殖民情結,或許,因為在台灣成長的我們也會對這部電影中那弦外之音激盪著那一絲絲難言的情殤。
尚柏提╱革命之子 尚柏提,這一個挑起一對養母女愛慾情仇的禍根,一個代表法蘭西帝國的海軍上尉,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稱他為「革命之子」—這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他來自法國,來自一個點燃革命之火的國家,他們最偉大的軍事家、皇帝—拿破崙先生也是這樣稱自己為革命之子,所以,他所到之處無不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與那一股潮流,尚柏提當然也不例外,他帶給舊殖民者之女(也就是女主角)—伊蓮和殖民地權貴之女—卡蜜兒,一種革命的誘發、一種追求、一種解放,伊蓮跟卡蜜兒兩人因為有尚柏提,她們都興起了追求愛情的衝動、一個想擺脫父親而一個勇敢地截斷與傳統權力的聯繫,這不就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嗎?但是,革命是有代價的,成年的伊蓮回歸甚至是阻斷革命因為她發覺愛情似乎不是那麼美好,但幼小的卡蜜兒眼中充滿愛情的美好,因為她還未經歷過,所以她毅然決然地走上革命之路,而尚柏提呢?他就像每個革命者一樣,等候一個處決的時刻,那才是他的舞台。 歷史上何嘗不也是如此,耶穌被釘在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角鬥士斯巴達克斯等一干人從卡普亞到羅馬城釘成一排、法國那座斷頭臺斬了皇帝貴族也鍘了革命黨人、近代的革命象徵—格瓦拉不也得讓老美切斷雙掌以明其死,所以,尚柏提仰躺在另一個革命之子旁,被人槍殺了,至於誰殺了他,是法國政府?還是越共?誰知道?但有必要嗎?就像耶穌的死一樣,是猶大還是比拉多或是跟鄉民一樣的法利賽人,誰該負責?呵呵~讓歷史學家去玩吧! 伊蓮與卡蜜兒╱殖民帝國與殖民地 女主角伊蓮和養女兒卡蜜兒的關係,應該是本片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卡蜜兒是越南的權貴之後在劇中應該算是一位小公主,但其父母因飛航意外喪生因此父母的好友法國殖民者伊蓮便收養了卡蜜兒也幫助她管理資產,而一開始的卡蜜兒與伊蓮的關係就如同殖民者與殖民地權貴階級相互依賴的關係,彼此扶持彼此維繫權力地位,但是,伊蓮和卡蜜兒的關係卻有著一種近乎母女的親情關係,或許,在殖民地與殖民帝國的關係並不可能會發展出這樣的「親情」,不過,我們也不能忽視一點,那就是科技先進的殖民帝國帶給殖民地進步與舒適的生活環境時,殖民地的人民難免不會對殖民帝國產生某種程度的孺慕之情(就像台灣與日本的關係),而尚柏提的介入對這對養母女關係的衝擊,我們可以從「伊蓮與尚柏提愛戀階段」與「卡蜜兒愛慕尚柏提階段」兩個階段來看「革命對帝國的衝擊」與「殖民地渴盼革命精神的效應」。 伊蓮與尚柏提的愛戀—革命對帝國的衝擊 伊蓮與其父親的關係,就如同法國與傳統貴族皇室政權一樣,是種支配關係,伊蓮協助父親管理橡膠園,但事實上,也幾乎是她在負責整個橡膠園的營運,而他父親就閒情逸致玩玩後宮,這樣的關係直到尚柏提的出現便漸漸發生變化,伊蓮對那壓抑的情愛渴求,如同遭受壓迫的法國人民對自由的期盼,終究不免發生愛戀與革命,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後,統治階級總會想要制止、想要弭平,或許,一開始統治階級不會成功,但就歷史的慣例,革命者取得統治權後卻往往被既得利益所腐化,所以,尚柏提也難逃被伊蓮其父收買的命運,伊蓮(法國人民)不免陷入錯愕與不解的複雜情緒,但同時也看情了愛情(革命)背後那黑暗隱晦的一面,因此,對愛情(革命)也形成顧忌與保守的態度,但愛情(革命)的火種卻漸漸傳遞。 卡蜜兒對尚柏提的愛慕—殖民地渴盼革命的效應 二次大戰後許多殖民地都慢慢地覺醒並爭取自主,這是繼十八世紀歐陸民族主義浪潮的另一波高潮,在亞洲,除了民族自覺外,在共產及社會主義思潮下更掀起一波共黨熱,而這一切的根源又是要回到殖民者的身上,還記得伊蓮當初為了卡蜜兒選擇婚姻的自由與原婚約對象—唐—的母親發生衝突,以及當卡蜜兒愛上尚柏提時向伊蓮表示不想嫁給唐的請求時,伊蓮又是怎樣地支持卡蜜兒並保護她,在這裡,我們似乎可以看見唐在法國時所受到思想的灌輸和他拋棄傳統權貴身份與母親決裂投入革命工作的未來,因為這就是卡蜜兒和伊蓮的未來。 愛情的追求與革命的瘋狂是一種獻身式的激情,為了理想(為了愛),年輕的伊蓮拋卸一切,那時的她不願也不能理解伊蓮為何後來會阻止她與尚柏提的相愛,因為她眼中只有革命璀璨的未來卻尚未如她的養母(她的殖民國)—伊蓮一樣經歷過革命的痛苦,於是,在卡蜜兒追尋尚柏提與他相遇的歷程裡,我們彷彿看到另一部越南版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她真正去看到人民的苦難和悲情,她眼見一路扶持的友人慘死在殖民者的手中時,她的憤怒與開槍,決定了她革命的未來,決定了她終將與養母的脫離。 「妳的印度支那已經不存在了」 從勞改營出來的卡蜜兒見到伊蓮最後給的這一句話,讓伊蓮久久不能自己,沒錯,殖民帝國漸漸地退出舞台,退出那投入許多心血的地方(法國對殖民地的投資在1930年以達總投資比例的44%),或許,在很多方面,卡蜜兒要和伊蓮做個分割,但是唯一割不掉的或許就是卡蜜兒與尚柏提的孩子在最後對伊蓮喊的那句:「母親」。 殖民者對殖民地除了剝削和掠奪資源外,最後遺留給殖民地的是什麼? 不知道是說不出口,還是說不上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