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9, 2008

【自語】囧大人

參加完朋友的婚宴,搭火車回家
一上車,就把椅背斜頃躺著,慢慢地讓酒精發散

雖然喝得不多,但是酒的味道還是讓身邊的「阿桑」皺了下眉頭看著我
幸好那天還穿的人模人樣,要不然還真怕被阿桑唸下車
婚宴大家一樣的嬉鬧跟吃喝,灌酒跟敬酒早已分不清
同樣的場景彷彿離我還不遠,在KTV包廂裡慶祝著朋友的生日
那年應該還是18、19歲吧!

雖然我可沒像騙子一號跟二號天天跳著彈簧床高喊我要轉大人
不諱言的,那時候已經模仿著想像中「大人」的那種FU
就在那樣的氣氛下,我似乎坐著時光機迷迷糊糊長大了..囧a

一直到,有一天,一個小鬼跑來我面前喊著:「叔叔你好」
我轉過頭發覺身後並沒有男人,唯一的男性剩下我時...
才驚覺!!幹!這小鬼有陰陽眼~~~

「小寶,你有問叔叔該怎麼走嗎?」等到他媽媽出現說完這句話後,我才"驚覺"!!


原來!陰陽眼是會遺傳的!!


於是我小心翼翼的問說:「請問你們是在跟我說話嗎?」
母子:「對啊~不然咧?」

「按,叫哥哥!」→當然這只是我的OS

我才真正的驚覺,原來他們沒有陰陽眼,原來...我已經是叔叔了T_T~~
時間過得好快,連自己都有點意外,一直到不睡午覺下午會很沒精神的那一刻開始...我真的會擔心禿頭的問題了!

唉,八仙樂園的時光機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啊?!
現在當大人還真的挺囧的...您說呢?隔壁這位阿桑

Saturday, October 04, 2008

【菸葉】巧克力戰爭—敢奮戰到最後嗎?

巧克力戰爭
羅柏.寇米耶 著/周惠玲 譯
遠流出版

你敢不敢撼動整個宇宙?
.......囧>:不敢。

如果說這部小說是熱血青少年讀物,我倒覺得這是一本寫實的成人童話,將成人世界的規則與禁忌放入一群年輕氣盛、尋找自我的年輕高中生中,看著一所天主教高中如何上演一部既殘酷也寫實的成人戰爭。

從一個人的反抗開始,隨著情節的發展我們似乎也看到這個世界的縮影—對權威的屈從、旁觀者效應、既得利益者間的合作與對抗還有在大大小小的街頭抗爭裡那一個個頭破血流的異議份子...難怪會有人拿這本當作是心理學的參考讀物,我想這應該更適合社會心理學做為課堂討論的經典小說!

羅柏.寇米耶 真的很會「講」故事,從我拿起書開始看後,我就像是一個不小心拿到球的橄欖球員拼命地往最後一頁達陣,整個故事的編排與橋段銜接真的很有電影般的閱讀快感,光是看就能夠在自己的腦海裡運鏡,這是滿少有的閱讀經驗跟享受,但絕對不會像許多好萊塢的爆米花大片一樣,歡樂完後就趕緊衝到廁所去然後計畫著下一個行程,相信我,這一本書的後勁滿強的,如果您跟劣者一樣是個有點憤世嫉俗的人,那麼我想這一本書應該更能滿足深植在心中的那股無力感!

我很喜歡雷恩修士在課堂上讓學生變成「納粹份子」的戲弄,透過權威對個人的否定與攻擊而能讓眾多的第三者屈從權威甚至是成為羞辱遊戲的幫凶,不禁也讓我覺得打從一開始的巧克力推銷計畫根本就是雷恩預想的一場大規模的人性實驗,或是藉由這場人性實驗來牟取更大的利益,就像是今天在台灣一直上演的政治劇碼,在充滿情緒性的言論中—究竟是人性的煽惑還是跟購物頻道一樣的「促銷噱頭」,好讓這一群既得利益者更能夠謀得極大之利益—透過各種形式的權威性來達成。

看完這本書如果心有餘力的話,可以再看看「正面版」的電影【邪惡/Evil】如果要更深入的科普學術讀物,那我推薦《路西法效應》。


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觀影】權力風暴—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

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
導演: 勞勃瑞福
編劇: Matthew Michael Carnahan
演員:湯姆克魯斯、梅莉史翠普、勞勃瑞福


過了這麼久才看這部電影,不過現在看才特別的有感覺,雖然講的是美國但點點滴滴卻深入了處在台灣的我心中。

歷史推進到這裡,對很多國家來說真是一個「囧世代」,尤其是台灣,大家悶得不得了,從希望相隨到馬上好...台灣人真的越來越像以色列人期盼救世主的降臨,但很不幸,到目前為止我們仍在曠野中盲目的徘徊...

有人問,為什麼?台灣這幾年會惡化得這麼嚴重呢?
我想這絕對不能怪小布希一個人,也絕對不只是「難道我錯了嗎?」這麼明顯的問題,更不會是漸漸好的問題;那麼是什麼問題呢?

看完這一部電影,我只能請這三位國際巨星告訴你—這是每一個台灣人的問題。

我本以為會英文的美國大學生會比較有「國際觀」,但感謝本片讓我知道,原來把咩、聯誼、蹺課絕對不只有英文很爛的我幹得出來...比起身在明尼蘇達洲不知道自己北方是加拿大的老美大學生,我還可以很有信心的說,台灣的北方是提供我國愛情動作片的出口國—日本,而在我的西方是比前總統還愛台灣卻有暴力傾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至於南方則是提供推動台灣經濟基礎建設無名英雄的菲律賓,也是瑪麗亞的故鄉。

不過,這一點也沒啥好驕傲的...
因為即便美國人民搞不清楚他前後左右有誰,這個偉大的國家卻可以派人將鄰近國家的總統架走或是做掉,跟我們一直很怕被兄弟之邦斬首的中華民國政府相比,美國人最好還是不要認識太多國家會比較好。

回到電影,我很喜歡勞伯瑞福這一支線的故事,它串連起整個情節還有整個故事的重心,從一個對課業冷淡還有漸漸失去熱誠的大學生跟一個曾經經歷美國6、70年代的老教授間的對談,我看到了「老反叛」與「新反叛」的對話,看著身處在物質享受最好、最安逸的新世代,老反叛不禁訝異為何面對這個世界新世代怎能夠安安靜靜地袖手旁觀?

這是一個很老掉牙的問題,但卻也是很重要的問題!

新反叛給了老反叛一個很「世故」的回答:「又怎樣呢?這個世界不就是這樣!能改變什麼?你號召我出來又能改變什麼?」而這樣的回應與其說是答案,倒不如說是新反叛對這一切的茫然,還有他希望老反叛可以告訴他—「該怎麼辦?」

這一橋段很明顯的點出勞伯瑞福對當今的美國社會提出的一個大問哉,也是對整個新世代所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什麼?你們要袖手旁觀?」

當然,勞伯瑞福也想要做個回應,以一個老世代的身份回應這一個問題,他以兩個弱勢年輕人的故事去衝擊這一個大學生,讓他去思考,也讓他去喚醒一顆漸漸麻痺的良心...

而在阿湯哥跟梅莉姐的對話裡,也展出梅莉姐這個老世代的自我反省跟媒體沈淪的現實,這一支線的故事其實真的很適合台灣黨外或是學運世代的老反叛去省思的,在這段時間,這一個老世代的沈淪也是相當可怕和令人痛心的,至於媒體...我想就不需要在多談了~唉...

電影的結尾是相當沈重的,兩個年輕生命的奏逝,在高層的眼中確實就像是螢光幕上的兩個小黑點,但是對絕大多數的人民來說,這兩個小黑點卻是格外地不同,而要怎樣避免這樣的年輕生命繼續消逝在螢光幕前?

這應該是【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留給我們的課題,也值得身處在台灣的我們應當好好思考的問題。

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觀影】我的左派老師—加油好嗎?

我的左派老師【Half Nelson】
導演: 雷恩弗萊克(Ryan Fleck)
編劇: 雷恩弗萊克(Ryan Fleck)
安娜巴頓(Anna Boden)
演員: 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
莎莉卡艾普斯(Shareeka Epps)
安東尼麥基(Anthony Mackie)




曾經參加過學運世代的人,如果不是成為今天檯面上那些鎂光燈下的政治人物,那麼,他們會去哪呢?當教授、律師、某個團體的核心幕僚...但如果都不是呢?還會有熱情嗎?
還會願意在角落裡為了公義繼續挺身作戰嗎?還是選擇另一種方式跟這個社會對抗?抑或是,融入這個社會...消失無蹤?


這是一個救贖與被救贖的故事,一場不對等的對話,卻讓我們在進一步去思考另一種改革的方式,另一場和階級社會的鬥爭...戰鬥,有時候—是用柔軟的愛與接納來戰勝的。

主角—丹,是一個有著「60年代思想餘毒」的年輕歷史老師,他不理會校長要他講授死板、教條化的公民權利,對著班上多數是弱勢族群的學生探討黑人平權運動、美帝在拉丁美洲的惡行,用著學生可理解的方式來探討歷史的頃軋,在看似熱情下,丹卻依賴著毒品來幫助他擺脫他人生中某種失落的感覺。

丹,這個角色很吸引我,在戲劇中他夾雜著無奈與理想的矛盾,他努力地想要做些什麼—可是卻不知道怎樣做才是他想要的,即便他投入基層的黑人社區當個教師,努力扮演好一個老師的角色,想要在這個角色中做些不一樣,但是在他心中還是會有一個聲音不停地問著他—你在幹嗎?你到底在做什麼?

所以,當他聽到前女友要結婚的時候,他崩潰了。
我很喜歡他和前女友的那段對話,這段對話說盡了一切也說盡丹的心聲,可以說是懷抱理想色彩的反叛者跟這個大世界的對話...

「有些人改變,有些人真的變了」
「是啊,但不會是我,我是一個混蛋」
「不,你不是,你只是一個大小孩而已」
「對啊~一個大混蛋小孩」

或許,對於一個穩定發展和運作的社會中,存在著一個老是想改革的搗蛋鬼,對整個社會來說,不就是一個臭小鬼嗎?我們看現在殘存的一些社會運動或是個案行動,如樂生、溪洲部落、反蘇花高...等,在台灣社會裡面對於這群反抗者不也是添加那些許的污名或是拿他們當作妨礙發展的搗蛋鬼。

而這個社會的成員之所以會這樣,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瞭解或是不能理解反抗者為何要反抗,就像是丹回家慶祝節日那時候父親與他的對話...

「教教我丹...教我一些黑人英語,就你在動物園裡面教他們的那些,告訴我怎樣用黑人英語說『混蛋』,哈哈」 「嘿嘿嘿。丹別生氣...你知道嗎?...丹,我很愛你的,你知道嗎?」
「我知道,我知道」
「很好,很好...」

這樣的對話,或許在那些參加抗爭運動的人—尤其是符合社會化標準家庭的少年,聽起來特別有感觸—父母一定都會問說為什麼不好好唸書、賺錢...幹嘛去為那些病人、原住民爭取有的沒的?你知道嗎?爸媽希望你好好唸書、工作,不要想太多,我們是愛你的,聽話孩子~

我想絕大多數的人在求學歷程裡面,很少會有師長告訴你一些課本外、考試外的事物或是價值觀,在唸書的時候,除了課本外,你不需要知道核四、蘭嶼、秋鬥、工殤...許許多多這個社會曾經存在過的名詞,所以,絕大多數的我們就是在這樣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裡長大—唸書、工作、結婚、生子......很多事情也離我們很遙遠,即便這些事情發生就發生在身邊。

我們也一直到最近的經濟不景氣,才開始慢慢的驚覺到我們這個社會有多麼大的差距,這環境有許多可憐的人,這個世界不是努力以赴就能夠有所成就的。

現實的殘酷,往往讓逐夢者破碎而退縮,丹的用藥生涯或許也反映了一種60年代殘存的晦暗,就像是那時Woodstock音樂節一樣,在迷幻藥、大麻與搖滾樂所堆建出的愛與和平,在後來的歷史爭論裡,有人認為那是一個為人類進步而奮鬥時代中一個光輝的時刻,但也有人卻諷刺地認為這象徵著一個純真年代的結束—但不論如何,毒品終究是成為一個社區敗壞的指標物品;而用藥者也因著刑事政策飄盪在罪人與病患間。

在面對現實與夢想破碎的時刻裡,救贖究竟在哪?

德蕾—一個單親黑人女孩,母親是一個被醫院凹到爆的護理人員,在一場籃球賽後發現自己的老師(丹)竟嗑藥嗑到昏頭,而也因為這樣成為彼此間不能說的秘密,而更戲劇化的是,賣藥給丹的藥頭卻正是德蕾哥哥的好朋友,這藥頭也用盡辦法讓德蕾成為家族的一員好替他們運送毒品,丹知道後一直想要將德蕾拉回一個正常的道路,就如同他曾將幫助一位女孩進入大學就讀,但是,自己就是一條毒蟲的丹,在德蕾面前卻往往不能夠成為一個很正面的說服者,不過,丹也是試圖去改變和拉回德蕾,而德蕾也嘗試著回應丹,只不過在他們兩個的心底深處,卻有個難解的結和不想被挽救的靈魂...

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一個沈溺在毒品的煙霧中、一個在街頭冒著被捕、被殺的風險運送著毒品...

就在,故事將陷入一個人生宿命的無奈結局時,他們卻願意回到最初,坦率地看待自己,並且接受對方的支持與援手,在最後一幕畫面裡,兩個人一起坐在沙發上,一種充滿平衡的和諧感,或許,每個人生命中的救贖無非是給予他人一個相對的機會來進入你的生命中—來瞭解你,也給自己一個機會讓別人來幫助你。

而面對這一個現實世界,彼此扶持、幫助跟接納,不也是一種反抗嗎?

理想不死,只是尚未團結。

  • 2007 奧斯卡影展_最佳男主角提名(雷恩葛斯林)
  • 2006 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提名
  • 2006 盧卡諾影展_評審團大獎
  • 2006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獲得最佳新導演、最佳女配角獎
  • 2006 獨立精神獎六大提名包括最佳影片 獲得最佳男、女主角
  • 2006 國家影評人協會_最佳男主角(演技突破獎)
  • 2006 舊金山、西雅圖、斯德哥爾摩等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 2006 高譚獎(Gotham Awards)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獎

全球超過八十個電影機構網站、影評人評選本片為2006年度十大最傑出電影

  • 美國電影協會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 紐約終時雜誌 Time Out New York
  • 美國新聞週刊 Newsweek
  • 波士頓全球報 Boston Globe 
  • 電影視野 Cinema Scope 
  • 娛樂週報 Entertainment Weekly 
  • 電影評論 Film Comment 
  • 洛杉磯時報 Los Angeles Times 
  • 多倫多星報 Toronto Star 
  • 爛番茄網站 Rotten Tomatoes.com
  • 紐約影評人團體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Friday, September 12, 2008

【觀影‧太后】海角七號

以下是王太后駕臨本格的賜文,為海角浪潮繼續前推
總之,【海角七號】真的是一部近年來相當不錯的一部好電影
希望大家可以到電影院去支持國片,也支持夢想~
—宣讀太后懿文,來賓請關機—

人生中的缺憾是什麼?
沒有結果的愛情、無法傳達的思念、失落的地址、破碎的夢想…….
「海角七號」以七封遲來的情書為主軸,
故事最早的開端在南國驕陽炙人的恆春,流離的年代造成相愛的兩人彼此分隔,
彼此的生命似乎也留下了一部份在對方身上,似乎再也無法完滿。
然而時光荏苒到了現今,仍然有一群人懷抱著各自的缺口生活在這裡,
上一個世代的遺憾似乎還沒說完,下一代的故事又將如何繼續?
古老的地址串起每個主角的故事,
時代不同了,人們卻仍要面對相同的問題:
帶著生命過往中的不完美,我們要用怎樣的心情繼續往前行呢?

電影中,代表意有所指的對阿嘉說:
「牧師說,上帝看亞當一個人生活不好,所以祂才造女人讓他們互相陪伴。」
他點出的,也許就是問題的解答——關係。
電影裡的角色,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完美的部分,
夢想破碎的阿嘉、沒有舞台的茂伯、暗戀老闆娘的水蛙、老婆離家出走的勞馬、業績不佳的馬拉桑、父親不在身邊的大大、不被重視的友子,
臨時湊合的一群人,怎麼看都像是雜牌軍,
然而就在彼此生命的碰撞和磨合中,人生也這樣莫名其妙、吵吵鬧鬧的前進了。
雖然水蛙還是只能遠遠的看著老闆娘、勞馬仍然思念著離家的魯凱公主、友子蘊積的無助和不滿爆發……
杯觥交錯後,夜深人靜時,還是必須面對白日所隱藏的傷口,
但太陽會升起,海潮依然漲落,困難不會平白消失,日子還是要過,
然而至少還有力氣發洩憤怒、至少還有熱情站在舞台上、至少對樂團還有期望——沒有人真正放棄。
不是因為問題有了解決、不是因為事態有了改變,
而是人們聚在一起,彼此就會傳遞生命中的力量與盼望。
何必定睛於生命的缺口呢?
認真的活下去,失落的情書也許有一天就會在某個黃昏出現,
帶著另一個美麗的故事。

就如友子對這個樂團的不滿:老的老,小的小,
但上帝不會無緣無故把不相干的人攏在一起:
阿嘉好像是全團的台柱,但卻是全團中最逃避和軟弱的人;
最老的茂伯卻是對表演最火熱和堅持的一個:我不管啦,反正我一定要上台!
而最小的大大卻總是帶給他人溫暖和鼓勵:不要緊張!
在上帝的眼中,這個樂團完美得不得了,因為只有祂看到人的內心。

代表在電影中很感慨的說,大家都來恆春,辦活動、辦春吶,
但留給當地人什麼?留下滿地的垃圾。
他所說的,是否也是導演心中的嘆息呢?
也許春吶等活動帶來了人氣、經濟,然而在當地人的眼中,
其實只不過把這片好山好水當作舞台一般的租借出去,
活動沒有和當地的風土連結,無法深植於土地,熱鬧有了,收入增加了,
而人潮散去後,仍然無法留給地方任何的益處。
台灣在知識、經濟、文化的現象亦若是。
藉著大陸客、翻唱歌、西方理論所建構出看似榮景的多元文化,
喊著接軌國際的口號,但軌道的另一頭卻連不進台灣,喧鬧過後能留下什麼?
但演唱會的第二首歌——海角七號,
用月琴、手風琴,這些當地人常用的樂器,演奏出充滿南國風情的樂曲,
也許這就是代表想要的一個「在地樂團」吧?這就是導演心目中的在地文化吧?
深深的扎根於這片土地、貼近當地民情的樂團,
演奏出自己的歌、訴說著自己和這片土地的生命。

「海角七號」也許更透露出一個新的眼光。
電影中已不見國片屢見的暗沉色調、蒼涼的長鏡頭,
人物說話時,鏡頭貼近捕捉他們的神韻,
讓觀眾感到他們似乎就在面前,性格與生命力躍然呈現,
茂伯、代表、水蛙、勞馬、馬拉桑……,
好像就是我們生活周遭熟悉的老鄰居、地方代表、業務員,
這樣的視野好像要告訴觀眾,在思考過去與未來的同時,
我們似乎可以不用再冷冷的看著這塊土地,
不必再帶著灰色的眼光,不需要再定睛於它的寂寞、孤愁與濕冷,
我們可以在陽光下勇敢的活著,
即使下雨,我們也可以期盼上帝所應許的,雨後的彩虹。

Tuesday, September 09, 2008

【觀影】海角七號—國片您回來啦!!



導演:魏德聖
演員: 茂伯、范逸臣、田中千繪、中孝介、林曉培、梁文音


從【練習曲】後,我覺得另一種新型態的國片將會誕生,將會帶來一股上升氣旋
按~終於讓我等到了啦!!*\(^^)/*

其實,很多人的印象對侯導的長鏡頭跟時代悲情題材一直揮之不去..
再加上曾經「惡化」國片很長一段黑暗時期的低俗搞笑片,一度把國片勒斃..囧
當然在海外揚名的蔡導雖然也撐起台灣電影的一小片天空,但是這樣的盛名卻不見得能夠在台灣市場中存活...

不過,我們不能忘記的是—要感謝前面提到的這群台灣電影人的努力不懈,才有爆發能量的累積!
【海角七號】似乎像基甸的號角一般,為新世代的台灣電影吹起一陣復興的氣息,就如同茂伯在舞台上彈起的月琴聲一樣,雖然是古老的,但是新的舞台、新的世代、新的火花,讓月琴的聲音再度響徹台灣的雲霄—靠,有這麼熱血嗎?!

沒錯!就是這麼熱血! 還記得嗎?
看電影是很快樂的!

「操你媽的台北!」
一句髒話,加上砸碎的貝斯...
很難說,這句話不是導演為台灣電影所罵的
但是我想,這個台北所代表的並非台北,而是象徵著國際化都市、強勢主流文化、花無百日紅的現實流行文化...在那樣一個連房子都要爭相比高的地方,今日的新光大樓不也曾是昨日的101呢?
很多人、很多夢想,都在那裡燦爛過、奮戰過,卻也,也摔落、也破碎...
這是一個現實,一個大時代的潮流
誰能擋得住?大至日本帝國,小至一對異國情侶...甚至是熱鬧一時的國片。

或許在潮流下是這樣,但是有些本質跟價值永遠是中流砥柱的—就像是60年前的那份愛情一樣!
對於台灣、對於台灣影像,有些人用了一輩子去奉獻跟奮鬥,無非是那一份「愛」

片中有許多愛的呈現,男與女、神與人、人與土,有這社會所讚揚的,當然也有倫理上所禁斷的,但不管是怎樣的一段感情、一段故事,那些人、這些人能夠這麼努力的活著、堅持著...或許,也就是那一份割捨不了的愛。

【海角七號】用著很老梗的要素卻說著不一樣的故事,說你、說我、說電影、說台灣、說環境、說剝削、說神、說一段很熟悉的故事...

成就與完全,在這部電影裡面有很大的體悟與著墨
用幾個人的感情說著這世界一開始的不完美與罪,在那些神或倫理道德所喜悅與不悅的動機與情愛的糾葛下,人努力著去找出一種complete的方式,一種彼此間的心領神會或是更激烈的表達—妳留下,或是—我跟妳走。

神所要的是什麼?保羅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我想那太膚淺了
神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耶穌說的:我給你們最後的誡命,就是要彼此相愛。

愛又是什麼?!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
我說,是彩虹。

當神用洪水懲戒世人後,祂給挪亞一個新約—
神說,我與你們,並你們這裡的各樣活物所立的永約,是有記號的。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我便記念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水就不再氾濫毀壞一切有血有肉的物了。
虹必現在雲彩中,我看見,就要記念我與地上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約。

這是聖經上所說的,這就是愛。
讓彼此不再擔憂被滅絕、但也不是容忍罪,只是罪的審判在於神,不在於人。
而人與人之間,所需要的便是相互的融合、寬容、甚至是—給予一個舞台,讓對方活得揮灑亮麗
就像是在搖滾的舞台裡,月琴—是那樣的一枝獨秀(月琴:幹!我是國寶咧!)

現在的台灣正需要著沒有彼此的嘉年華慶典
那些老舊、俗不可耐的東西—也是有著意義與價值,就看妳願不願意給他們舞台
人都會犯錯,沒關係,不要在犯了,也不再恨了,活在愛裡,彼此幫助吧—一天到晚的謾罵,是組不起樂團的!

寫到這裡又開始胡言亂語了...總之

國片,您終於回來啦~~

Tuesday, September 02, 2008

【觀影】蝙蝠俠:黑暗騎士—Why so serious??

蝙蝠俠:黑暗騎士
導  演: Christopher Nolan
演  員: Christian Bale、Michael Caine、Heath Ledger、Gary Oldman、Aaron Eckhart、Morgan Freeman、William Fichtner

『Why so serious??』
從看完電影到現在已經一段時間了,我一直很喜歡Nolan所營造出來的這種灰色調調,雖然以前的蝙蝠俠系列也是保持著這個黑暗騎士應有的暗色系,但不過,這一次所營造出來的卻是更貼近這個現實世界的灰暗。
Heath Ledger扮演的小丑應該會在影史留下一個瘋狂與兇殘的經典地位,雖然扮演瘋狂一向是Jack Nicholson的強項,在【蝙蝠俠/Batman】裡,Jack Nicholson所扮演的小丑那種瘋狂與混亂的展現相當充分,但或許在現在的觀影者來說總多了那麼點
「戲劇化」的誇張,而Heath Ledger的小丑卻展現出一種較具「真實性」的瘋狂,沒有太多誇張的動作表示,只憑著瘋狂作為、挑戰人性的言語跟想法和偶爾舔著嘴唇的異常感,反倒讓我們更能接受這樣的一個小丑,也讓蝙蝠俠在Nolan手中跟Heath Ledger的表演下—成為一部真正的「成人電影」。

透過大量的爆破場面,Nolan似乎要以這樣的爆炸性喚起911帶給現代人對於「恐懼」和「恐怖」的印象,即便是為了政治或是宗教為行動信念的恐怖份子就如同Heath Ledger的小丑—是那麼喜歡混亂跟操弄人性,比起Jack Nicholson的小丑總有著「莫名死忠」的壞蛋小跟班比起來,這一個世代的小丑跟班有了參與小丑瘋狂行動的動機與理由,與其說,Heath Ledger把小丑演得令人害怕,倒不如也將掌聲賞給Nolan讓這群高譚市的罪犯有了從事犯罪的動機與立場,也進而讓小丑可以玩弄著黑白兩道的人性...呈現了在後冷戰時代裡潛藏在任何團體、族群、國家、利益群的「陰謀者」這樣一個角色。

【蝙蝠俠:黑暗騎士】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小丑無疑地也讓恐怖主義氣氛瀰漫的這一個世代,去重新省思「混亂」和「崩解」無非是源自於對人性負面的假定與猜忌,而小丑也從開始到最後所做的每一場人性大考驗也是這樣地推定並預料出那種混亂的結果和崩解的人際關係,這也導致連黑幫份子對小丑也是相當的頭痛,畢竟只有如小丑般瘋狂的人才會喜歡這麼混亂的世界—而這也讓小丑成為本片中最「單純」的角色,象徵著「純粹的惡」。

但與其繼續跟許多觀影心得著墨在小丑、蝙蝠俠跟哈維的心理探討,我寧可大膽地推測Nolan應該是假小丑之手行探討911對美國人影響之實,為何呢?我想可以看看這一張海報,這一張蝙蝠俠站在具有911意象的失火大樓前,是不是有點意味,再想想電影中小丑喜愛用炸彈跟火焰來製造高譚市的恐慌,實在不能不去朝911來思考,Nolan很有可能意圖用這一部電影來呈現迄今影響仍存在全球的重大事件,對美國社會所造成的衝擊還有秩序的破壞,也大膽地揭露出政府公權在面對這樣的衝擊時,也可能打破既定的規範—就像是蝙蝠俠違反司法管轄權將幫助黑幫洗錢的人捉回高譚市一樣。

但在這部電影裡面,真正代表美國政府的倒不是無敵的蝙蝠俠,而是如同太陽神阿波羅般英俊勇敢的白色騎士—丹特哈維,而蝙蝠俠呢?哈,大概可以代表任何一個情治單位吧!FBI也好、CIA也罷,這一個可以承受世人罵名的「黑暗騎士」,所以這位「有錢」的黑暗騎士當然可以像任何一個情治單位一樣,用大量的金錢去研發打擊犯罪所需要的物品,包括電影最後那一套嚇死人的手機監控系統,這也透露出自從911之後,美國社會就進入一種政府強力侵犯基本權的無可奈何現狀,或許,Nolan也認為這樣的老大哥系統不應該存在美國社會之中,但不幸的是,在「立即且急迫」的危機情狀存在下,這樣的一套系統似乎成了打擊恐怖小丑的必需品。

我個人覺得,蝙蝠俠在丹特哈維掛點後把醜陋的半邊臉轉到俊秀的半邊臉的動作其實也相當寫實地呈現美國反恐戰爭中所需要的「美國政府」—正義、光明和希望。

所以即便這個「雙面人」違法地幹掉幾個內鬼,蝙蝠俠也得去背下這個黑鍋,畢竟這也是讓反恐戰爭繼續存在的唯一理由—為好人復仇,或許,哈維也就是代表著世貿大樓裡那些無辜的罹難者跟「被欺負」的美國布希政府(即便布希家族的底不乾淨)。

這部電影的善惡立場並不是相當的明確(小丑除外),壞人違法而好人也不一定守法,但是在你陰我、我陰你的過程中,雙方都沒有討到什麼好處,犧牲也不遑多讓,就像是老美跟他口中的「邪惡軸心」,兩邊都倒楣,誰得利呢?

就是那個存心搗亂的小丑啊!(戰爭中誰會得利呢?)

Nolan這一次沒有像Tim Burton的【蝙蝠俠】一樣把小丑送便當,而小丑的人性實驗也意外地在那兩艘「善惡分明」的船上失敗收場,這樣的結局,可能也是Nolan為反恐戰爭所提出的解套吧!

Saturday, August 02, 2008

【菸葉】阿拉不是一定要

書名:阿拉不是一定要\大塊文化
作者:阿瑪杜‧庫忽瑪


這是一種瘋狂的戲謔,建築在苦難與無盡的殺戮之上。

去年的【血鑽石】曾經讓些許人為那黑暗大陸無盡的苦難發下不買鑽石的憐憫,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又剩下幾人能夠記得那個發生自遠方的哀嚎,是否還記得差點被剁掉手的父親跟他的孩子,還有那一片有著璀璨奪目鑽礦卻噬人的荒野大陸。

看完阿瑪杜‧庫忽瑪這一本《阿拉不是一定要》,彷彿重現了聖經《約伯記》中約伯對神的哀鳴...
或許,故事的主角並不像約伯是個磊落的義人,但是撒旦的試探卻更加的兇殘與猛烈,不管是阿拉也好、耶和華也罷,在那邊,神的存在給予了苦難存在的意義與解脫,看著夾雜著巫術儀式的信仰,似乎更加看清楚這一片黑暗大陸的絕望與不可測的恐懼...彷彿是一個再也醒不過來的惡夢,死亡成為最好的解脫,就像書中這樣的一段文字...

『大家都哭了很久,因為媽媽在這個人間下界受太多的苦了。大家都說媽媽會直接上到阿拉那裡,那個美好的天堂,因為她在這個人間下界什麼痛苦、什麼不幸都受過了,阿拉已經沒有別的不幸和痛苦好考驗她了。』

當一個國家陷入當權者的紛爭與殺戮時,活著成為唯一的幸福,阿信也成為當世的榜樣...而當人民不再詢問自己的苦難源自何處,不再追求活著應有的尊嚴時,國家將徹底的墮落,人民將用著殘忍來活過每一秒。

阿瑪杜‧庫忽瑪用著小孩戲謔的筆觸來描繪這個大陸的悲劇時,卻更顯得這個事實的殘狠...

在這個大麻煙與煙硝瀰漫的曠野、叢林中
人成為滋潤大地最好的養分。

這是一本非洲的約伯記...給阿拉、給耶和華也給我們。


延伸閱讀











長路漫漫:非洲童兵回憶錄/久周出版















最後的蘇格蘭王

【觀影】X檔案-我要相信—老影迷的美好結局


導  演: 克里斯卡特(Chris Carter)
編  劇: 克里斯卡特(Chris Carter)
法蘭克史巴特尼茲(Frank Spotnitz)
演  員: 大衛杜考夫尼(David Duchovny)
姬蓮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

當電影開始閃過一聲熟悉的音樂時...

穆德、史卡莉 久違了




跟『征服未來』比起來,這一部顯得更像X檔案影集版...

但與其說是影集版,倒不如說是一個追憶版。

飛碟海報、葵瓜子、往屋頂射的鉛筆.....許多會讓老影迷會心一笑的梗

從穆德的妹妹開始,我就更加肯定這將會是部和老影迷對談的電影

談什麼??談X檔案的終極精神—The truth is out there

這次沒有太多的懸疑,只是一個在任何一集都可以看到的迷團

擺盪在真相與謊言中間的追尋過程...
這就是X檔案,就是穆德和史卡利的戰場

角色和故事都很簡單...少了癌人、孤槍俠,感覺上少了些什麼

最後看到史基納時,我和穆德一樣,如同見到久違的朋友一般的驚呼

這就是那一部陪我成長的X檔案...

在夜晚等候的X檔案...

故事,未曾結束。The truth is out there

但作一個老影迷,卻很喜歡這樣的結束

穆德跟史卡莉...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祝福兩位了~

Sunday, July 06, 2008

【大長篇】犯罪總是題材(二)

對不起,這個系列本來應該繼續談【法眼奇案/Millennium】
但是,最近有些事讓我有所感觸所以不得不進入【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的領域...



【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第二季末,GIDEON終於無法繼續面對邪惡而離開了BAU(行為分析小組),裡面最具人性的一個角色就這樣沒了...說真的到現在我還是很不能釋懷,畢竟GIDEON對於犯罪者仍是具有種「人性面」的思考,而並非是絕對的善惡判斷(新角色ROSSI根本就是一個復仇與懲罰的硬派象徵),但是罪犯與邪惡總會想盡辦法去突破GIDEON心裡那到對良善與安全相信的絕對領域,就如同基督信仰中『撒旦』這一個墮落天使老是在許多無辜人的身上尋找人對上帝信仰的缺口,所以囉在舊約裡面就有一大堆人因為『撒旦』而跌倒(亞當、亞娃、掃羅...除了約伯這個比葉小釵還慘的傢伙捱過考驗),所以GIDEON也當然就不免被擊退了...

在西方很多「英雄」的設定,其實也都滿黑暗風的譬如「蝙蝠俠Bat Man」(雙親被壞人殺害)、「惡靈戰警Ghost Rider」(與惡魔立約、父親被惡魔所害)、「蜘蛛人Spider Man」(叔父被搶匪殺害,在第三集表現最明顯)、「驅魔神探康斯坦丁」(自殺獲救)...等等,都一再反映出善與惡的對抗還有人所面臨考驗所做出的抉擇(為善犧牲或為惡復仇),相對的也體現了基督精神與教義中「善惡二元」的核心;不過,我個人還是喜歡華人民間信仰那種「善惡皆為用,因果自有報」的歡樂善惡對抗觀,想想上至天兵天將、下至陰曹將官幾乎都是用來對抗惡魔厲鬼的,你說能不歡樂嗎?套句馮內果的話:「如果天使們都能夠像黑手黨一樣團結起來,那麼惡魔哪有得勝的一天」

不過相較於華人將善惡對抗訴諸於強大的神靈「科層體系」所呈現哪種救苦救難歡樂一面倒的情況,說真的,在華人世界當一個惡魔還真不容易,想想華人神靈世界中有哪個惡魔有比撒旦的名號還威?但這樣的信仰文化也當然表現出一種華人歷史的真實—天高皇帝遠、官大百姓小。所以在華人世界裡面群體壓制了個人的存在...啊咧...又扯遠了XD
不過,華人世界中一向以「政治正確」的思維觀念,對於罪惡似乎存在著更多的「灰色」地帶,關於這個問題,本文打算另闢一章再做探討,以下還是拉回正題先!

對於犯罪與邪惡,我們常常面臨到的就是要如何去面對?
相信人性或是不相信人性?

這個問題就回到了所謂的應報理論與預防理論這兩個刑事政策理論的思維角力
在【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前兩季裡面,Gideon和Hotchner所帶領的BAU小組是設法瞭解罪犯並企圖尋求一種救贖,他們也盡其所能地讓犯罪者與被害者能夠都活下來—也就是逮捕罪犯、救出倖存者(雖然很多時候也是功虧一簣)但至少可以在影集中發現到「犯人也是有人性」的一面(印象中Gideon也有對Hotchner提到BAU對罪犯的意義就是凸顯他屬於人的那一面)但很不幸地,故事的走向慢慢地朝一種「善惡對決」的方式跟「舊約」思想相近的公義彰顯取向—以暴制暴。

還記得初期成員Elle槍擊一個因為無明確事證而無法定罪的罪犯,讓團隊成員一度感到錯愕跟驚聳,連Hotchner也對Elle做出一種道德性的質問;但自從Gideon因為好友遭逢毒手而離開團隊後,取代他位置的Rossi卻帶來一種絕對性的善惡對決發展,在這種快意性的正義之戰下,似乎少了許多值得讓人思考—惡,何以為惡—的反省空間,或許,在接下來的【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劇情,恐怕很難看到這樣的畫面—Gideon回到命案現場遺憾地看著曾經是退伍軍人的兇手最後遭格殺的地方,反倒像多數英雄電影最後那種邪不勝正的歡樂場面應該會變多吧!

(絕對是不負責任的無限待續中)

Tuesday, June 17, 2008

【分享】人生的最後一堂課— Randy Pausch的演講



這是一場值得一聽,也值得喝采的一場演講
但主講人卻不希望你為他落淚,即便...
這是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場演講

最近有家出版社正準備銷售關於這場演講的書籍
很慶幸的是,在去年我就聽完這場演講^^
在那段低潮的日子裡,這場演講讓我很受感動
而到現在也很受用!!

所以,希望分享給光臨營地的朋友們,希望也能讓你們得到鼓舞也省下一筆小錢
當然,看完這場演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GOOGLE一下這場演講的專書
在這裡就不廣告了~

我最初是在《開放式課程計畫》這個網頁上看到的
而Randy Pausch的演講是在這個網址(按我)中找到的
裡面有提供檔案下載字幕歡迎各位在遵守《創作共享規範》下來分享與使用,謝謝各位。

Sunday, June 08, 2008

【日劇也能扯】醫龍—愛與燃,這就是日劇啊!



話說扯犯罪的大長篇正陷入難產之際(現在也只有一篇XD)
又要不負責任地扯一下日劇了(囧>科科)

日本的影劇或是動漫除了走獵奇風的特殊類型外,絕大多數都是充滿愛與正義的正派迷人類型,用我弟這類快要變專家級的ACG宅(這是敬稱!)正確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愛」與「燃」!!

這類的「愛與燃」劇集通常瀰滿著夏日陽光般的友情、愛情、親情、師生之誼...(所有你想像得到的人際關係),還有遇到挫折或是困境時,主角就會因為「愛」而產生小宇宙爆發效應的「燃!」—也就是源源不絕的熱血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瞧,這樣有沒有熱血到!沸騰了吧!第一次寫網誌寫到這麼熱血XD)

所以,每當「愛」喚起了「燃」→主角爆氣便發動大絕→突破困境→流下熱淚...
這就是緊湊的日劇才會有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再熱血一次)

我想我這篇如果一直用『啊啊啊啊啊』混字數跟版面的話,應該也會被爆掉吧...所以以下回到正題 囧>

【醫龍】也是一個探討醫療體系的劇作,但很不同的在於針對制度性議題的探討與體制病態的反抗外,在手術醫療上也有相當的著墨,尤其是每一集裡面的手術戲中那怦怦跳的心臟、擬真的手術過程,都在在顯示出劇作的用心與創新。

多數走社會寫實風格的日劇往往都有著反抗體制的梗在,例如【HERO】的久利生公平(不穿西裝的檢察官)、【大搜查線】的青島俊作(業務員出身的警官)、【GTO】的鬼塚英吉(爆走族老師)...等等,所以,【醫龍】當然不例外地出了個跟怪醫黑傑克一樣神的外科醫生—朝田龍太郎,還有最TOP的醫療團隊—『醫龍隊』。

我很喜歡這種不把整個故事都放在一個「神」樣人物身上的劇作表現,就像是【虎膽妙算】裡面不能夠只有一個龍頭就給它演全部(這就是我不大喜歡阿湯叔MI系列的原因之一,不過後來有稍微改善了),也因為如此,【醫龍】更能貼近地將臨床手術中每一個角色的重要性表露無遺,而能夠更加一步來讓觀眾思考到整個醫院的建立與運作,除了白袍醫師群外,更少不了護士、醫療技術師、麻醉師...等等角色的加入與貢獻。

這樣的表現讓我們更能夠感受到朝田團隊對於體制的反抗跟人性的關懷是相當紮實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即便是—病患也很重要,也難怪朝田常說:「他也是很努力的戰鬥著!」,或許這樣的一份心意正是病患與醫療群之間的一種信任,每一個病患都是很特殊也很獨特的,絕對不是教科書上任何一則術例就可以涵蓋的。

而在朝田進行如RPG式的組隊過程中,我們看到每一個醫療群成員和每一個病患的故事交錯發生,也看到在這種具有專業性科層機構中,每一個參與組成的份子所希望能夠得到的對待與關懷,這絕對不是單靠朝田如神術般的醫技就可以讓這些需要獲得滿足的。

畢竟,最好的技術和知識只是實踐幸福理想的要件之一。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雖然是【蜘蛛人】的梗,但是在【醫龍】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句話的實踐,在劇集裡,朝田並不像一般醫師只找對自己有利、安全性高的病患來進行手術,或是對根本不需要的患者進行多餘的手術,他只是一味地追求難度更高、情況更複雜的病患來進行醫療,或許一開始會覺得他只是對自己醫術的自信所產生的自傲吧!但是,相較於其他醫師對難搞的病患採取轉院或是拖字絕的時候,能夠出現一個像朝田那樣不但有能力、願意承擔風險也對病患誠實的醫者,才是病患最大的福音吧!

挑戰,是需要能力與膽識的,沒有能力確有膽識的挑戰是神風特攻隊的行為,同樣的,有能力卻沒有膽識去接受挑戰,就像是在玩AOC的時候龜一堆兵在家巡邏的白癡隊友罷了。


有時候,在機構裡面一段時間,真的會產生一種『疏離』—對工作過程、結果、人際甚至是自我,每天就是這樣週而復始地工作著,也漸漸對周遭的事物開始一般化、制式化,人與人之間也充滿著更多的心機跟無意義的猜忌...熱血也一點一滴的消逝在環境中,自己也慢慢融入機構還結成為一顆可有可無的小齒輪...

我很喜歡【醫龍】最後一集的人物定格表現方式,寫著職稱與姓名
這讓我感受到一個真實的存在。

Sunday, May 11, 2008

【觀影】燦爛時光—六個小時的滿足
















片名:燦爛時光 The best of youth
導演:馬可圖里歐喬達納
編劇:Sandro Petraglia
演員:路奇洛卡西歐、亞力希歐波尼、Adriana Asti、Sonia Bergamasco、Fabrizio Gifuni

啥都不用太說,光是男主角路奇洛卡西歐這位義大利的梁朝偉押陣就可以騙上一票的少年熟婦進戲院享受「6」小時的「燦爛時光」,所以為了讓本營地的女性觀眾可以多看一下本觀影報告馬上來一張『沙碧斯』。

至於像不像陳永仁呢?大家可以點進這個網站一看囉!!





☆☆☆☆☆☆正文分隔線☆☆☆☆☆☆

用六個小時來敘述一個家族三代的故事,還能夠保持住張力跟觀眾的興趣,說真的絕對不是「人正真好」可以辦到的!!但是這位導演不但達到後者的基本吸引,更甚至可以進一步達成說好一個故事—一個雋永且令人深思的好故事。

這就對經常看到上百集起跳的家族倫理社會寫實情愛掙扎大亂鬥連續劇的台灣來說,這樣的電影張力就值得回味再三。

這部電影在DVD上被分割為兩個部分,分別為「綻放的青春」跟「美麗的人生」,我個人也滿喜歡這樣的分割因為兩部分各自以一個事件觸發性人物為核心軸線,訴說著那一個時期的故事以及這一個家族的點滴跟悲歡喜樂。

綻放的青春—68年的歐洲

片頭一開始,兩位主角尼古拉和馬迪奧兩兄弟各自準備著自己期末的考試,也揭開這個史詩電影的序幕。
這兩個大學生和他們的朋友在歡樂無憂的氛圍下,準備一場假期的冒險,到北極去觀看午夜日不落的景色,感覺上的鋪陳就如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一樣,一場壯闊的旅遊以及主角人生的第一次轉捩點,果不其然,在馬迪奧從一家精神病院救出一個被施以電擊治療的精神障礙少女—喬珍,就註定了兩兄弟要如何面對自己的信念跟價值觀,當他們知道當時醫療體制對於精神病患的不人道待遇時,就宣告了他們要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或是對抗)這一個體制與環境。

秩序的維持或是體制的反抗,怎樣才能夠真正彰顯公義與真理?

在1960年代這一批戰後嬰兒潮,這一群人類歷史上最富足的年輕世代竟然公開地、甚至是有組織地對資本主義、對官僚科層、對父權禮教展開一場戰鬥,就為了爭取一個「更合理的社會」。但是,要怎樣來建立更合理的社會呢?

是在現有體制運作下來維持社會正義?
還是徹底的摧毀這些舊體制然後再重新建立一個新社會?

在那個年代,多數年輕人選擇了後者,切‧格瓦拉成為了那一個世代的圖騰。
尼古拉繼續他的旅程,也成為這一個瘋狂又熱情的年輕世代的一份子,到處冒險、體驗人生;而馬迪奧卻進入軍警隊,讓尼古拉跟觀眾們都一臉錯愕與不解,就如同馬迪奧到軍營前問要怎麼加入軍隊時,那個軍人回他:「先去精神病院檢查」一樣。

然而,這樣的兩股勢力(維持與破壞)真的水火不容嗎?
我想,從年輕人裡面,我們絕對不可以如此恣意又無知地劃分群落(通常只有民主素養不足或是過度自卑的國家才會將團體強硬區分出類別,以換取某種部落式的團結與忠誠),在捍衛體制的手段下也有著革新、公義的信念;在破壞與激進的暴走下不也潛藏一顆思慕古代賢人文字下「理想國」的心嗎?

1966佛羅倫斯大水災讓這兩兄弟相遇,也一起來為圖書館的古籍經典施以援手,那時的他們一個是長髮蓄鬍的嘻皮,而一個是儀表端正、英姿颯颯的國家軍人。

這是屬於年輕人的戰鬥。

美麗的人生—暴走後的回歸

在大時代浪潮的催逼下,青年漸漸兩鬢白髮,而自我的意義尋求成為狂潮後所必須面對的代價,當身旁的戰友們一一離開地下室、街頭廣場,建立家庭、生兒育女後,曾為青年的這個世代又要面臨著抉擇,究竟是要繼續為著理念在街頭奮戰,還是肩負起家夫人妻的責任?

徬徨與失落在這個世代裡有著不一樣的表現...

尼古拉繼續他的醫學道路,他找到方法、資源去實踐當初的夢想與彌補喬珍被帶走那一幕在他心裡所留下的傷痕,最後他也確實找回的喬珍也改變了她的生命。

馬迪奧依然飄盪在各個警察機關中,實踐著他不知該如何實踐的夢想,或許他也不知道該用怎樣的面貌面對這一個世界、面對自己,於是他只能沈浸在書海中,追求某種真實與虛幻的諧和還有他與這個世界的一種聯繫,尤其當他自己無法以真名和喜歡的女生交往時,似乎就註定他選擇的命運—在煙火燦爛、新年喜慶的夜晚—選擇永遠的孤單,並留給身旁的人永遠的痛苦。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角色,也就是尼古拉的第一任老婆茱莉亞,我想她跟馬迪奧應該是最相似的兩個,或許因為這樣讓她們一開始就不對盤(我覺得並非馬是警察才導致她們的關係不好),茱莉亞無法在世代的轉變找到定位,社會運動與家庭人妻注定了某種結合的悲劇性,進而當她離棄家庭加入赤軍連後,也註定了一條孤單的道路,一條矛盾也無法讓旁人理解的道路。

電影到這裡也即將接近尾聲,新的世代也漸漸誕生,這個家庭也開始了他們各自的回歸與延續,老的找到最後的棲身處,中年們也對抗著這個世局變化,青年也開始了屬於他們最好的年代,故事也在一股感動蔓延的同時結束。

這是一部值得花六小時看完的好電影
本次觀影報告書僅供提起興趣而已,因為實在有太多東西值得去寫、去琢磨了。

Thursday, February 28, 2008

【觀影】投名狀—嘴砲是對的

導演:陳可辛
演員:李連杰、金城武、劉德華、徐靜蕾

這一部電影,絕對是男人的熱血片,說清楚了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

俗話說的好: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但是後人確有卻寫實的註腳,他們是這樣說的:
「你穿我衣服,我斷你手足;你斷我手足,我穿你衣服」

我卻這麼說:
「做兄弟是一輩子的,上女人是一下子的,但是男人往往為了一下子賠上一輩子!」

以上只是嘴砲。純粹的嘴砲。男人間的嘴砲...就像是這一部電影XD

電影一開始

龐青雲用裝死來逃過一場殺戮,而他不敢老實說也羞愧難言,所以,他運用情義的詞彙來掩飾羞辱,用對魁字營的毀約背信來移轉他的苟活,而唯一知道真相的人並不是在沙場上跟他以命相許的弟兄而是躺在床上的弟妹—蓮生,二虎的女人。

這就是男人...男人最深沈的秘密
只有床上的女人知道

但是,能知道多久.....不知道。
至少在這裡,是一個誠實的龐青雲—沒有嘴砲。

但是,為了繼續活下來,嘴砲是需要的!

記得在第一場硬仗
面對太平天國的幾百隻洋槍巨砲
得要兄弟賣命前衝200步
那時候「搶錢、搶糧、搶娘們」可喊得震天嘎響...
龐青雲啥都沒有說一聲,因為先前他說
「當匪我們要當最大的!」

然而,當攻下城後
小狗子搶起娘們被捉包要被砍頭那一當下,
二虎跟午陽趕緊起來打圓場要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時

龐青雲打起第一段感人熱淚的嘴砲:
「從前我做官的時候 在街上看見一個補快 抓著一個窮人 見著就打
打的遍體麟傷 渾身是血 沒有任何理由 就是因為他窮
而這個窮人,並沒有怨言 好像一切都是天公地道的
從那天起我就發誓 如果我做主,這種事決不能再發生
你們投軍是為了不讓別人欺負
現在我告訴你,不只我們不能讓別人欺負
全天下的百姓,一樣不能被別人欺負」

好啊。你都可以說得這麼慷慨激昂了,那也只好「大哥是對的!」

不過,話才剛說完不久...
龐青雲就下令在蘇州城裡屠殺四千百姓...
才剛不能讓全天下的百姓被欺負時,他卻先欺負了起來
怎麼辦?嘴砲啊!你說能怎麼辦!
「四千人,拿起槍,就是四千個兵!」
「兵不厭詐!這就是戰爭!!」

能怎麼辦?老話一句...
「大哥是對的!」

好啦,終於大事底定,龐可以任兩將總督行天下事後
為了塞住朝廷老賊那句:「山字營姓趙啊!」
以及跟蓮生的秘密戀情...
要殺二弟時...

他又兩淚縱流地打起一段「安心上路」的嘴砲
好吧!大哥是對的!

看著龐青雲
再看看趙二虎跟姜午陽

我好像看到電視裡面常常播的一個畫面...

一個高高的台子,一個人拿著麥克風慷慨激昂的講著
台下一堆人,拿著X字營的大旗(最近應該是長字營跟九字營)
然後就...「您貢安內對唔對?!」



大哥是對的!

【觀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Real Warrior


導演:維克多·沙爾瓦
編劇:Kevin Bernhardt
演員:史考特馬其洛茲、尼克諾特、艾美史瑪特、提姆德凱、艾希頓荷姆

Peaceful Warrior是【深】片的英文片名,但是看完後我倒覺得這應該叫做Real Warrior—真正的戰士。


電影一開始有點「詭異」,一個想要成為奧運體操選手的小夥子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境還遇到了一個可以一躍一層樓高的怪老頭,就像電影【小子難纏】一樣,一個自我探索與成長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在老頭充滿禪意的語句。

重視當下,活在當下—剎那即永恆、永恆是剎那

主角跟老頭約好,要瞭解老頭這麼神的原因,老頭願意對他傾囊相授並與他約好時間見面,但在要見面那天主角才想到要參加一場甄選便急忙地去跟老頭要求延期,老頭沒多說什麼便將他推下橋...在那一剎那,他才發覺到在那幾乎感覺不到的「一剎那」—發生了許多事。

我們現在生活不也是這樣嗎?每天都忙忙趕趕,有時候也不知道忙了些什麼或是做了些什麼,日升月降、寢食坐臥,我們就這樣過了一天又一天,感覺不到這一切有什麼不同,所以我們也漸漸失去了感受的能力,感覺不到外在的變遷、感受不到別人對你的關愛以及那些值得期盼的事物,週而復始,我們開始麻痺也開始枯燥。

因為我們無法珍惜那一剎那,所以我們也無法真正專注在那一個當下,只是覺得很多事都很忙、很雜,卻也沒辦法把手上的事情做好,因為,我們身處在當下,但是我們的意志卻飄在彼時與那時,所以,我們忙著悔究過去、擔憂未來,對於現在、對於當下,我們顧不暇給、顧此失彼。

而主角真正將自己定心於當下時,一切都不一樣了。

節制、靜心、清淨

主角常常過著一般人的生活—縱情飲食、放蕩慾望,在口腹與情慾中求得生活的滿足,當他決心要向老頭學習可以讓他成為傑出體操選手之道時,老頭要他—不喝酒、不吃肉、不做愛...

人有六感—口、眼、鼻、聽、手、心,而感觸即生慾望,慾望即深淵,深淵而無止盡,最後所深陷與吞噬的卻是整個人,因此,要擺脫泥淖就需要很大的勇氣來斷絕這些慾望的牽引和節制這六感的誘惑,但是,人還是人,在擺脫的過程中往往產生極大的反感、憤怒跟痛苦,就像是吸毒者在經歷戒斷一樣...

於是主角覺得這樣不是他所想要的生活,於是他不再過著如苦行般的潔淨生活,繼續回到飲酒作樂的聲色犬馬生活...但他卻沒發覺到這已經讓他往著一個身心不平衡的險境去,直到他摔斷了他的大腿—醫生說再也不能從事體操活動了...

拋下老我的舊皮囊吧!

無法再做體操運動、不能參加奧運的主角,憤怒地砸毀過去曾得到的獎項,他孤單地拖著殘斷的腳往高樓之頂走去,準備跟這個自己再也無法做些什麼的世界道別,當他上去後才發覺那人也準備往下跳...

人往往因著自己所塑定的外相生活在這個世界,替自己設下許多原則、要求,到最後已經不知道他是為自己而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是為了那些原則跟要求而活下來,有一天,當這些原則、要求、標準不存在或是被打破時,他便選擇結束這一切、結束與這世界的牽連,從來沒有發現,他並沒有為自己好好地活過一分一秒。

拋下那些自己想像出來的原則、規範和要求吧,傾聽自己內心那細微的聲音,妳才會發覺你有多想活在這個世界上,你有多想和自己好好的活下去,你有多想要好好的呼吸,因為你從沒好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主角在和那人一陣拉扯後,鬆開與那人相羈絆的手,他看著那人落下以及自己的解脫。

真正的戰士在他心中永遠有個奮戰的目標

主角對著老頭指著一瘸一拐的腳,質問他以現在這樣的狀況怎麼能夠參加奧運?甚至連做個基本的體操動作都不行,連醫生也這樣認為!

放棄永遠比堅持快,逃離永遠是在戰場上活下來的不二法門,但是,當你真的發現一個值得奮戰的目標時,你願意在挫折時堅持留在場上嗎?即便要承受許多痛苦與屈辱,甚至是旁人的不解、笑罵時,還願意留著嗎?

老頭只有問他,你是不是夠熱愛體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腳瘸了又怎樣?做得到的事就一定做得到,不要讓外相跟他人限制住你的可能。

重點是在過程而不是結果

主角興高采烈地跟著老頭爬著山,即便揮汗如雨、氣喘如牛,他一路上都很開心也很興奮地和老頭聊著、說著...終於來到的山頂,來到了目的地,期待著老頭要給他看的禮物時...老頭卻只是從地上撿起一顆常見不過的石頭時,主角疑惑、不解,甚至感到憤怒,他問說:「就這樣?」

在人生的目標追尋過程中,我們常常對於許多結果患得患失,心中不時有著「啊!怎麼是這樣」「就這樣喔!」「喔,拜託,我花了這麼多時間...竟然只是這樣?」

這些話語,我們不但對自己說也對別人說,對著親密的另一半、對著父母、對著小孩...
我們太期待許多幻想中的美好結果,所以當我們看到事實不是所想的那樣後,我們選擇負面的否定一切,否定掉為了得到這個結果的過程中所發生的點點滴滴...
卻不知道在這個否定的過程中,我們也否定掉那些我們重視的人、關係、事物。

主角向老頭開口道歉,環顧著山頂的美景後,他告訴老頭:「我很開心」。


成為一個真正的戰士吧!一起加油吧各位,讓我們追求著平靜的身心成為一個在生命中真正的戰士!


Thursday, February 07, 2008

【觀影】料理鼠王—是老鼠又怎樣?

片名:料理鼠王

今年是鼠年,老鼠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有著許多傳奇性的色彩,所以這裡也就不能免俗地在這個農曆新春歡樂期間,跟各位推薦一下這一部應該算是去年底的電影【料理鼠王】—一段美食與老鼠的邂逅。

前些時候,在網路上聽完一場演講,卡內基美隆大學資科系Randy Pausch 教授在他生命中可能會是最後一段時光裡所做的一場很棒的演講,我相信這應該是他很多演講場次中最感動人心的一場演講,記得他提到—在追求夢想時會遇到阻礙,然而這個阻礙—這一道擋在你與夢想之間的牆—並不是要阻攔你的,而是要看看你對你的夢想有多麼的熱切,有多麼的追求,它只是來讓你跳得更高、更遠。

這演講中的一段很適合作為本片觀影報告的開場,因為對一個想要在料理界成為大廚的「人」來說,可以在巴黎揚名已經是一個值得挑戰的夢想了,但是,對於一「隻」「鼠」來說,這不單單是夢想了,很有可能的幻想...再嚴重一點可以說是幻覺了。

但是,夢想總是會有個逐夢者來實現!

小米身為一隻老鼠卻不願意和其他老鼠一樣過著「苟且偷吃」的四腳生活,牠站立起來昂然地在人類的廚房中去追尋「食神之道」,冒著喪失鼠命的危險,為著美食、料理的極致,牠奮戰不懈即便牠只是一隻老鼠!

當夢想驅動著希望時,就會產生無比的勇氣
而這樣的勇氣往往會改變一個人、一個族群甚至是一個世界!

就像是Jesse Owens這一個在1936年讓希特勒的亞利安人種優秀論顏面無光的「黑人」一樣,這一道「黑色閃電」讓希特勒當莊家又放槍,在納粹德國主辦的奧運會上丟盡顏面,左邊就是頒獎的現場,中間那位就是Jesse Owens先生,而旁邊兩位正是二次大戰的軸心好朋友—日本和德國的選手...另外插一個傳說,就是那一次奧運會還有比賽「國歌」,誰拿金牌呢?嘿嘿...聰明的您應該猜到了吧!當然是我偉大的中華民國啊!!(印象中是這樣,不過還是考證一下比較好,因為我當初是看以前國小參考書寫的)

為啥老鼠勵志片會提到這個歷史典故呢?
這是因為【料理鼠王】就是用這樣的一個梗創造出的故事!

大部分的人都會直覺地認為老鼠能幹嘛?怎麼可以當廚師?老鼠看起來就是髒髒、噁心八拉的,牠除了帶來傳染病外還有什麼用途呢?
就像電影一開始那位看起來慈祥和藹的老太太,一看到老鼠竟然會瘋狂地拿起槍來掃射,只因為牠們是老鼠,就像我們多數人會幹的是一樣。

但很不幸的,在人類歷史上,對於「人」我們也這樣地瘋狂過...
而「黑人」可稱為是弱勢族群的代表,他們被買賣、被殺戮、被虐待...在大航海時代裡他們在遠洋船底下過著跟老鼠一樣的生活,跟老鼠一樣跟著船被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努力地苟活著。

在那時候,黑人除了當奴工以外,白人不知道也不相信他們能夠作些什麼。
連教堂也不給去,只能在白人監督下聚集作崇拜、黑人也不能講道...
但是黑人並沒有因此而退縮或是自我放棄...在許多重要時刻他們表現出跟白人一樣甚至是更好的成就,而這也讓她們贏得尊重和榮耀,讓白人對她們改觀,進而在六零年代的平權運動中,黑人不再也是孤軍奮戰,有道德良知的白人也加入了這場希望的抗爭,甚至是犧牲了生命。

1968年,黑人讓美國政府向國際奧委會道歉,為了種族問題。

那一年的10月18日,美國黑人運動員史密斯打破男子200公尺的世界紀錄後,在美國國歌緩緩奏起時,頒獎台上的兩位黑人選手舉起帶著黑色手套的拳頭,這是黑人平權運動中抗議種族歧視所特有的姿勢。

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奧運開幕前,爆發一場學生運動,美國當局向學生開火導致267人喪生,1200人受傷。

同年,黑人平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被刺身亡。
美國總統候選人參議員勞勃甘迺迪亦於6月5日被刺身亡。

扯到這裡的觀影報告實在有點遠...不,應該是很遠!!
但是,在歡樂的觀影中,小米的奮鬥讓我不能不想到另一個種族的奮戰不懈
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族群為著生活努力著、拼命著

這一道牆到底是阻攔他們?還是讓她們跳得更高、更遠?
我相信我們心中都有答案了。

最後引用本片那位毒嘴評論師所說的話獻給每一個力爭上游的族群還有個人,他說道:
「也許,我們所寫的評論,其實遠遠不及被我們評論的任何一個對象」
「而現今在食神餐廳掌廚的那位天才,出身之低微令人難以想像」

加油各位!
而自認為優秀或是用自我優秀來自我強化的族群們...也請你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