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2, 2008

【觀影‧太后】海角七號

以下是王太后駕臨本格的賜文,為海角浪潮繼續前推
總之,【海角七號】真的是一部近年來相當不錯的一部好電影
希望大家可以到電影院去支持國片,也支持夢想~
—宣讀太后懿文,來賓請關機—

人生中的缺憾是什麼?
沒有結果的愛情、無法傳達的思念、失落的地址、破碎的夢想…….
「海角七號」以七封遲來的情書為主軸,
故事最早的開端在南國驕陽炙人的恆春,流離的年代造成相愛的兩人彼此分隔,
彼此的生命似乎也留下了一部份在對方身上,似乎再也無法完滿。
然而時光荏苒到了現今,仍然有一群人懷抱著各自的缺口生活在這裡,
上一個世代的遺憾似乎還沒說完,下一代的故事又將如何繼續?
古老的地址串起每個主角的故事,
時代不同了,人們卻仍要面對相同的問題:
帶著生命過往中的不完美,我們要用怎樣的心情繼續往前行呢?

電影中,代表意有所指的對阿嘉說:
「牧師說,上帝看亞當一個人生活不好,所以祂才造女人讓他們互相陪伴。」
他點出的,也許就是問題的解答——關係。
電影裡的角色,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完美的部分,
夢想破碎的阿嘉、沒有舞台的茂伯、暗戀老闆娘的水蛙、老婆離家出走的勞馬、業績不佳的馬拉桑、父親不在身邊的大大、不被重視的友子,
臨時湊合的一群人,怎麼看都像是雜牌軍,
然而就在彼此生命的碰撞和磨合中,人生也這樣莫名其妙、吵吵鬧鬧的前進了。
雖然水蛙還是只能遠遠的看著老闆娘、勞馬仍然思念著離家的魯凱公主、友子蘊積的無助和不滿爆發……
杯觥交錯後,夜深人靜時,還是必須面對白日所隱藏的傷口,
但太陽會升起,海潮依然漲落,困難不會平白消失,日子還是要過,
然而至少還有力氣發洩憤怒、至少還有熱情站在舞台上、至少對樂團還有期望——沒有人真正放棄。
不是因為問題有了解決、不是因為事態有了改變,
而是人們聚在一起,彼此就會傳遞生命中的力量與盼望。
何必定睛於生命的缺口呢?
認真的活下去,失落的情書也許有一天就會在某個黃昏出現,
帶著另一個美麗的故事。

就如友子對這個樂團的不滿:老的老,小的小,
但上帝不會無緣無故把不相干的人攏在一起:
阿嘉好像是全團的台柱,但卻是全團中最逃避和軟弱的人;
最老的茂伯卻是對表演最火熱和堅持的一個:我不管啦,反正我一定要上台!
而最小的大大卻總是帶給他人溫暖和鼓勵:不要緊張!
在上帝的眼中,這個樂團完美得不得了,因為只有祂看到人的內心。

代表在電影中很感慨的說,大家都來恆春,辦活動、辦春吶,
但留給當地人什麼?留下滿地的垃圾。
他所說的,是否也是導演心中的嘆息呢?
也許春吶等活動帶來了人氣、經濟,然而在當地人的眼中,
其實只不過把這片好山好水當作舞台一般的租借出去,
活動沒有和當地的風土連結,無法深植於土地,熱鬧有了,收入增加了,
而人潮散去後,仍然無法留給地方任何的益處。
台灣在知識、經濟、文化的現象亦若是。
藉著大陸客、翻唱歌、西方理論所建構出看似榮景的多元文化,
喊著接軌國際的口號,但軌道的另一頭卻連不進台灣,喧鬧過後能留下什麼?
但演唱會的第二首歌——海角七號,
用月琴、手風琴,這些當地人常用的樂器,演奏出充滿南國風情的樂曲,
也許這就是代表想要的一個「在地樂團」吧?這就是導演心目中的在地文化吧?
深深的扎根於這片土地、貼近當地民情的樂團,
演奏出自己的歌、訴說著自己和這片土地的生命。

「海角七號」也許更透露出一個新的眼光。
電影中已不見國片屢見的暗沉色調、蒼涼的長鏡頭,
人物說話時,鏡頭貼近捕捉他們的神韻,
讓觀眾感到他們似乎就在面前,性格與生命力躍然呈現,
茂伯、代表、水蛙、勞馬、馬拉桑……,
好像就是我們生活周遭熟悉的老鄰居、地方代表、業務員,
這樣的視野好像要告訴觀眾,在思考過去與未來的同時,
我們似乎可以不用再冷冷的看著這塊土地,
不必再帶著灰色的眼光,不需要再定睛於它的寂寞、孤愁與濕冷,
我們可以在陽光下勇敢的活著,
即使下雨,我們也可以期盼上帝所應許的,雨後的彩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