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觀影】我的左派老師—加油好嗎?

我的左派老師【Half Nelson】
導演: 雷恩弗萊克(Ryan Fleck)
編劇: 雷恩弗萊克(Ryan Fleck)
安娜巴頓(Anna Boden)
演員: 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
莎莉卡艾普斯(Shareeka Epps)
安東尼麥基(Anthony Mackie)




曾經參加過學運世代的人,如果不是成為今天檯面上那些鎂光燈下的政治人物,那麼,他們會去哪呢?當教授、律師、某個團體的核心幕僚...但如果都不是呢?還會有熱情嗎?
還會願意在角落裡為了公義繼續挺身作戰嗎?還是選擇另一種方式跟這個社會對抗?抑或是,融入這個社會...消失無蹤?


這是一個救贖與被救贖的故事,一場不對等的對話,卻讓我們在進一步去思考另一種改革的方式,另一場和階級社會的鬥爭...戰鬥,有時候—是用柔軟的愛與接納來戰勝的。

主角—丹,是一個有著「60年代思想餘毒」的年輕歷史老師,他不理會校長要他講授死板、教條化的公民權利,對著班上多數是弱勢族群的學生探討黑人平權運動、美帝在拉丁美洲的惡行,用著學生可理解的方式來探討歷史的頃軋,在看似熱情下,丹卻依賴著毒品來幫助他擺脫他人生中某種失落的感覺。

丹,這個角色很吸引我,在戲劇中他夾雜著無奈與理想的矛盾,他努力地想要做些什麼—可是卻不知道怎樣做才是他想要的,即便他投入基層的黑人社區當個教師,努力扮演好一個老師的角色,想要在這個角色中做些不一樣,但是在他心中還是會有一個聲音不停地問著他—你在幹嗎?你到底在做什麼?

所以,當他聽到前女友要結婚的時候,他崩潰了。
我很喜歡他和前女友的那段對話,這段對話說盡了一切也說盡丹的心聲,可以說是懷抱理想色彩的反叛者跟這個大世界的對話...

「有些人改變,有些人真的變了」
「是啊,但不會是我,我是一個混蛋」
「不,你不是,你只是一個大小孩而已」
「對啊~一個大混蛋小孩」

或許,對於一個穩定發展和運作的社會中,存在著一個老是想改革的搗蛋鬼,對整個社會來說,不就是一個臭小鬼嗎?我們看現在殘存的一些社會運動或是個案行動,如樂生、溪洲部落、反蘇花高...等,在台灣社會裡面對於這群反抗者不也是添加那些許的污名或是拿他們當作妨礙發展的搗蛋鬼。

而這個社會的成員之所以會這樣,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瞭解或是不能理解反抗者為何要反抗,就像是丹回家慶祝節日那時候父親與他的對話...

「教教我丹...教我一些黑人英語,就你在動物園裡面教他們的那些,告訴我怎樣用黑人英語說『混蛋』,哈哈」 「嘿嘿嘿。丹別生氣...你知道嗎?...丹,我很愛你的,你知道嗎?」
「我知道,我知道」
「很好,很好...」

這樣的對話,或許在那些參加抗爭運動的人—尤其是符合社會化標準家庭的少年,聽起來特別有感觸—父母一定都會問說為什麼不好好唸書、賺錢...幹嘛去為那些病人、原住民爭取有的沒的?你知道嗎?爸媽希望你好好唸書、工作,不要想太多,我們是愛你的,聽話孩子~

我想絕大多數的人在求學歷程裡面,很少會有師長告訴你一些課本外、考試外的事物或是價值觀,在唸書的時候,除了課本外,你不需要知道核四、蘭嶼、秋鬥、工殤...許許多多這個社會曾經存在過的名詞,所以,絕大多數的我們就是在這樣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裡長大—唸書、工作、結婚、生子......很多事情也離我們很遙遠,即便這些事情發生就發生在身邊。

我們也一直到最近的經濟不景氣,才開始慢慢的驚覺到我們這個社會有多麼大的差距,這環境有許多可憐的人,這個世界不是努力以赴就能夠有所成就的。

現實的殘酷,往往讓逐夢者破碎而退縮,丹的用藥生涯或許也反映了一種60年代殘存的晦暗,就像是那時Woodstock音樂節一樣,在迷幻藥、大麻與搖滾樂所堆建出的愛與和平,在後來的歷史爭論裡,有人認為那是一個為人類進步而奮鬥時代中一個光輝的時刻,但也有人卻諷刺地認為這象徵著一個純真年代的結束—但不論如何,毒品終究是成為一個社區敗壞的指標物品;而用藥者也因著刑事政策飄盪在罪人與病患間。

在面對現實與夢想破碎的時刻裡,救贖究竟在哪?

德蕾—一個單親黑人女孩,母親是一個被醫院凹到爆的護理人員,在一場籃球賽後發現自己的老師(丹)竟嗑藥嗑到昏頭,而也因為這樣成為彼此間不能說的秘密,而更戲劇化的是,賣藥給丹的藥頭卻正是德蕾哥哥的好朋友,這藥頭也用盡辦法讓德蕾成為家族的一員好替他們運送毒品,丹知道後一直想要將德蕾拉回一個正常的道路,就如同他曾將幫助一位女孩進入大學就讀,但是,自己就是一條毒蟲的丹,在德蕾面前卻往往不能夠成為一個很正面的說服者,不過,丹也是試圖去改變和拉回德蕾,而德蕾也嘗試著回應丹,只不過在他們兩個的心底深處,卻有個難解的結和不想被挽救的靈魂...

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一個沈溺在毒品的煙霧中、一個在街頭冒著被捕、被殺的風險運送著毒品...

就在,故事將陷入一個人生宿命的無奈結局時,他們卻願意回到最初,坦率地看待自己,並且接受對方的支持與援手,在最後一幕畫面裡,兩個人一起坐在沙發上,一種充滿平衡的和諧感,或許,每個人生命中的救贖無非是給予他人一個相對的機會來進入你的生命中—來瞭解你,也給自己一個機會讓別人來幫助你。

而面對這一個現實世界,彼此扶持、幫助跟接納,不也是一種反抗嗎?

理想不死,只是尚未團結。

  • 2007 奧斯卡影展_最佳男主角提名(雷恩葛斯林)
  • 2006 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提名
  • 2006 盧卡諾影展_評審團大獎
  • 2006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獲得最佳新導演、最佳女配角獎
  • 2006 獨立精神獎六大提名包括最佳影片 獲得最佳男、女主角
  • 2006 國家影評人協會_最佳男主角(演技突破獎)
  • 2006 舊金山、西雅圖、斯德哥爾摩等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 2006 高譚獎(Gotham Awards)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獎

全球超過八十個電影機構網站、影評人評選本片為2006年度十大最傑出電影

  • 美國電影協會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 紐約終時雜誌 Time Out New York
  • 美國新聞週刊 Newsweek
  • 波士頓全球報 Boston Globe 
  • 電影視野 Cinema Scope 
  • 娛樂週報 Entertainment Weekly 
  • 電影評論 Film Comment 
  • 洛杉磯時報 Los Angeles Times 
  • 多倫多星報 Toronto Star 
  • 爛番茄網站 Rotten Tomatoes.com
  • 紐約影評人團體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