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7, 2007

發條橘子給我“暴”吧!


著:安東尼‧伯吉斯

譯:王之光

臉譜出版



話說大導演史丹力‧庫伯力克當年拍了這部被禁演的【發條橘子】後,我一直很想一睹大師力作,但是卻也遲遲沒有將這部電影的DVD給敗下來,尤其看過【金甲部隊】後就讓我更想看這部禁片,就在書店晃啊晃啊著,竟然讓我先看到這部原著小說了^^y

不過,好笑的是作者伯吉斯在他的序中並沒有捧一下史大導演的場反倒半訴苦式的說出史大謀殺他的最後一章這段歷史,這不禁讓我們覺得這部暴力經典之作(不論是電影或是小說)似乎也控訴著「暴力」,至於在史大版中失落的第二十一章究竟有無存在的必要…或許可以拿來玩味一番。



《發條橘子》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個暴力成性的主角和幾個伙伴幹盡了奸淫擄掠的惡事,終於有一天發生窩裡反讓主角入獄服刑,在監獄中主角想盡一切辦法好讓自己可以離開監獄重回社會,於是他接受了一個叫做『路多維哥氏技術』的矯治計畫,這計畫所使用的方式是注射一種藥劑讓人對於暴力(或可以引發情緒亢進)的一切誘因或是情緒來產生極度的噁心與反感,所以當主角想要罵髒話、打人、性慾高亢或是聽了莫札特的音樂,都會產生反胃與痛苦,這樣他就再也幹不了任何壞事…但後來,主角的家人和官員卻希望能夠將主角醫治使他回復『正常』…那麼後來主角究竟有沒有「當一個好人」呢?原作者在第21章給了我們答案,而這一章卻是電影中所刪去的部分…好或不好,沒看過電影不敢妄下定論,但是作者所下的結局我相信這是一個很「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的結局(對不起!用了一個很犯罪學的詞,有興趣的人可以翻一下許春金教授的犯罪學…XD)


其實只要是跟「犯罪」扯上關係的作品,多多少少逃不掉要在「自由意志」上下點功夫,「選擇」一直是一個故事要來個全場發悶的悲劇或是好萊塢歡樂大結局的必要條件,簡單來說就像【無間道】裡的經典台詞—『我想當一個好人』或是『跟法官說去看他要不要給你機會』是一樣的道理,也因為有了「自由意志的選擇」故事才能夠更上一層、狗血也才能灑上三天三夜,但是《發條橘子》的作者卻安排了一種情況—也就是書中所謂的「發條橘子狀況」,主角沒辦法選擇做好人或是幹壞事。就像是一顆橘子被上了發條,表面上看起來是顆活生生的橘子(人)但是卻受制於發條控制,只能在既定的程式裡運行,只能為善或是只能為惡!沒辦法透過自由意志去判斷為惡或是為善,會怎樣?老實說,真的不會怎樣反倒可以很明確之道你的未來—當人魔或是當聖徒!但是絕對不會是當個—『人』!因為人本來就會在善與惡之間被拉扯,但是人有一項能力(這要感謝夏娃跟亞當)那就是判斷是非的意志,也因為人有明辨善惡的能力所以法律才能要求人為所做的負責,才能要你上天堂或是下第幾層地獄!


不過,一定會有人好奇問說,如果人都可以一直「為善」不是很好嗎?何必要有自由意志去判斷善惡然後再決定做或不做?要不然依照人軟弱又貪樂的本性一定很容易往惡的方向前進! 對於這樣的問題,好或不好其實都有理由,只是讓人沒有道德是非的判斷意志而一味地「行善」,我真無法確定到最後所行的結果是善還是惡?況且要人能夠不受善惡拉扯恐怕還真得要書中那種『路多維哥氏技術』,但是相信我會用這種技術的國家一定是個獨裁極權的政體!不過像這樣的問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一書,應該會有更具體的答案吧! 本書的結局其實也挺值得做一番深入思考,究竟犯罪應當怎樣處理?犯罪人應當如何處遇?我相信方法很多,因為犯罪學的理論也很多…嘿嘿!
但是我挺喜歡本書這樣的安排—主角長大了!過去的一切一切都是少不更事,未來應該是結婚生子的時代,拉著小孩跑天下的時候了…其實有些事情就是很自然,刻意去做任何操弄也只會有更多不良的效果,畢竟人不是神,神都不想這樣幹了,人又何必自找麻煩?


當然,犯罪所產生的傷害以及被害人的痛苦也是我們不能撇頭不見的,不然就會像刑事法理的發展在今天常常被人痛批「只有罪人的人權」(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所以該如何解決犯罪所產生的後遺症,我想不應當丟給犯人與被害人繼續對立來解決,社會組成的每一份子應該共同來思索給一個問題,畢竟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應當繼續充滿熱情地去探索與尋找答案,即便在現實上多數人(或政府)的思考就如書中角色所說的:「我們所關心的不是動機,不是高尚的倫理規範,而僅僅是減少犯罪—還有,緩解監獄的人滿為患」。

努力吧!各位

Sunday, September 23, 2007

【觀影】樂士浮生錄—豁達是人生




這部電影屬於紀錄片,但與其說是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場古巴音樂的演出—從街頭到卡內基音樂廳 。

因為對於古巴的人文背景與歷史我實在不會多於「卡斯楚」跟「古巴危機」這七個字,頂多再加上個豬灣事件...

但是這樣講下去恐怕會變成【是誰殺了甘迺迪】和【危機13天】的觀影報告,所以,我想還是回到純分享上來。

因為對於音樂,實在不能要求一個連五線譜都看得有點吃力的我掰太多...嘿嘿~



不過!這一部電影很值得推薦給想舒服沈浸在異國人文圍繞卻又不想上「國家地理頻道課程」的人
好好享受慵懶地攤在沙發上,看著古巴景色、聽著老樂手說的思想起和熱情活潑的古巴音樂^^

手上不妨來杯加了冰塊的12年麥卡倫(年份當然可以繼續往上追加)或是加了點威士忌的愛爾蘭咖啡(聽說加白蘭地也不賴,至於拿麥卡倫加...ㄜ..我還是比較喜歡純飲)也無妨培養這種氣氛^^

只是最好要有張桌子,因為就怕到後來你也會跟著影片中的音樂手舞足蹈起來,嘿嘿...

這樣的觀影享受,我想應該從【SWING GIRL搖擺女孩】之後就沒有這樣的感覺了...



記得以前跟我一位「恩師」(帶我入門雪茄、酒的老大)哈拉時說道:「以後要是發達了,一定要在哥倫比亞買各農莊,然後左手栽咖啡、右手植雪茄,不亦快哉不亦快哉(後門再偷種幾株大麻~嘿嘿...)」言猶在耳,但是這個「願景」似乎遙不可及~哈哈

現代人總承受著許許多多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壓力,一天撐過一天,然後在某時、某事發生下一股腦地爆開...發生什麼事,恐怕連自己都不知道,再加上報章「霉」體三不五時給個恐嚇跟驚嚇,馴服都市人跟著他們所說的「紓壓」方法來減輕壓力找回健康人生,到最後,人反倒被那些方法逼得快胃潰瘍...反倒越來越增壓XD

看著影片中樂師們訴說自己的故事還有人生...我想或許「順著走」「好好走」就是一種最好的紓壓生活^^
叼根煙、喝點小酒、有個信仰、學會一種樂器或是培養一種休閒樂趣,學著豁達跟活在當下,更能為自己、為未來找到一條路^^

雖然這個世界競爭是免不了的,比較也是走出家門的兵家常事
就像傳道書所說的:「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不懷抱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傳道3:6-8)
何不「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傳道9:7)


呵~來點音樂吧!

Saturday, September 08, 2007

【觀影】教育影展特輯-轉個方向看小天使

片名:天花板上的馬克
導演:尚路克.史拉克和35個孩子
國家:比利時

劇情摘要:小馬克是個倒立在天花板上的小孩,他沒辦法站在地面上,他如果走出戶外必須要有個人用條繩子綁住他拉著他走,否則他會飄到天空中回不來。
因為一次意外讓他受了傷,母親將她關在家中,害怕他又再次受傷害,然而老師寄來的一封信讓這一切有了轉變...


先跟大家廣告一下:2007年教育影展在各地文化中心或社教館展開囉!!
~~~~~~~~~~~~~~~~~~~~~~~~~~~~~

雖然,大家都在罵杜正勝是三隻小豬,PTT鄉民也天天PO人本是人笨...但是,我覺得現場面對面去溝通對話,才能真正瞭解到對方的想法與信念,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台灣這個被過度分化的社會...不扯了,回到影片上來^^!



這部動畫電影所使用的隱喻手法不但易懂也讓大家頗能接受,以一個「神奇」的小孩做為主角,從他待在家裡與身上的傷開始,觀眾似乎很快就進入到導演所要表現的世界中,尤其開始沒多久主角—小男孩馬克要打開窗戶看看外面時被媽媽大吼一聲喝止住他開窗的動作,很難不被聯想到每一個「特殊」兒童想要探索這個世界時,他們的母親所感到的害怕與擔憂,也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特殊兒童被長期拘禁在家中失去了探索外界的可能,直到他們的生命結束,前些日子新聞不也報導著一名智能特殊的中年人就是這樣被愛他的母親長期關在一間房間,直到社會局出面處理時這位特殊中年人對於外界卻也顯得不安和驚恐,而這樣的無奈對於每一個有特殊小孩的家庭卻一再地上演著...

但是,要讓特殊小天使離開他/她的家並不是只有靠著母親的同意,其實,外界的支持與鼓勵更是讓他們能夠有信心與勇氣踏出這一步的推手,在本片中我們看到老師寄來的一封信,在信裡老師和同學們表達對馬克的思念與盼望,尤其對馬克在籃球場上傑出表現的肯定更是讓馬克媽媽能夠放心兒子在外的強心劑,因為對於特殊孩童的肯定並且發掘他們的長處,不單是協助他們自立更可以來減輕整體社會的負擔。

劇中有一個小橋段滿發人省思的,就是馬克在課堂上只能倒吊在天花板,所以黑板上的字對他來說也是顛倒難辨對於學習上必然有些障礙,但是馬克的老師卻讓黑板可以旋轉!這樣一個小改變讓馬克也可以享受到一般學生應有的受教環境與權利,一個黑板180度的旋轉帶給馬克的也是180度的轉變—學習也是件EASY的事。

其實,不單單是特殊孩童,一個無障礙的生活環境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便利與尊重,別以為斜坡只有利於殘障朋友,在有些時候我們也不經意地利用到斜坡的便利(想想用推車將重物推去郵局郵寄時,沒有斜坡是多痛苦的事),而建立一個無障礙的環境更是訓練市民培養一個尊重與體貼他人的環境教育,如果能夠為不方便的人設想更多那麼在很多事上就不會習慣於從自己的眼光來看待每一件事,或許更能夠學會包容與接納,這是現代化社會所欠缺與不足的!

這一部小動畫雖然只有短短的9分鐘,但是享受它所傳達的意涵與喜樂卻遠超過9分鐘,尤其是在籃球賽那一幕馬克大顯神威的情節裡,許多小朋友被這充滿童趣與想像力逗得哄堂大笑時,我相信你也會被感染到存在於小孩的歡樂,就像電影【尋找新樂園】中劇作家詹姆斯貝瑞(強尼戴普飾)找來一群小孩跟大人一同欣賞《小飛俠彼得潘》那樣^^

最後,分享聖經馬太福音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之!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是你們既做在我這兄弟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馬太25:40



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07

偷書賊


作者:碼格斯‧朱薩克
譯者:呂玉蟬
木馬文化出版


我承認‧我是個喜新厭舊的人…
當《一個德國人的故事》還在我書架上堆灰塵時,我卻與偶遇的《偷書賊》纏綿幾個寧靜的夜…
然後在她的故事裡,漸漸睡去…


二戰、納粹、猶太人,這樣的組合似乎可以搜索到許多小說、故事、電影...等等
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塊人類挖掘自我的遺址,我想除非人類注定要滅絕,否則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前,二次大戰所發生的每一點、每一滴,都將作為歷史巨輪推往下一次世界大戰的止滑劑,如果人類願意好好地來思考這一段殘酷卻又透露光明的歷史。

在看似無止境的苦難與迫害的二戰歷史裡,我們可以驚愕於人類恐怖的殺戮、偏執與非理性作為,但是,我們也被這歷史大河中幾條力爭上游的小魚所激勵與感動…人性,或許就如同西方文化史大家巴森在《從黎明到衰頹》一書中所說的:

有人性和沒人性兩詞,我們都用得太隨便、太反覆,往往自己臉上貼金,專門把「人性」用來形容我們天性中的好事,或乾脆以之表示我們贊同的事物。史家卻不能這麼濫用,因為他們太清楚了:殘忍、兇殘、屠害,都是最典型的人性行為。

在《偷書賊》的角色裡,沒有過份高潔的聖人,有的只是遭受良心摧殘的平凡人,但就像一具老梗的台詞:「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時候」,這群平凡的人總在因緣際會下選擇了一個不平凡的決定,就像漢斯‧修伯曼為了履行諾言冒著全家性命收容一個猶太人在那個獵殺猶太人的時空環境,他所做的就像近代反戰電影中一直圍繞的主題—做「對」的事!或許,能夠在險惡的環境做對的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神聖的行為,而我們也應當感謝在苦難中做這些事的人,因為如此,我們的社會才能往「對」的方向來發展。

另外,故事中主角莉賽爾和她的小「男朋友」魯迪的小奸小惡(偷竊)也讓我們看到小孩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們所做的反抗,用偷竊的方式表達他們的不滿,或許也反應了在這種平民如草芥的戰爭時期下的一種反動,也是一種心靈的救贖,最後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小偷從自我滿足的偷竊轉化到一種反抗般的救贖行動—將麵包偷給飢苦的猶太人吃,這樣的過程讓我想起很適合的一部電影—【小白花海盜幫】,我想這部電影應當可以作為本書的延伸觀影^^




對於本書的結局,我想這本書的作者會在本書較早的篇章裡面提到,但是我相信一點也不會影響繼續閱讀的動力,但是對於作者所安排的結局我不曉得算不算是最好的安排,但是,在凸顯戰爭的無奈與無常我想這應該是最好的結局了,畢竟這也是某種貼近事實的呈現,或許就像書中的死神(我覺得這位死神已經偏離了一個當死神應有的態度)拉起靈魂時吶喊上帝卻得不著回應一般,在那一段時間裡,不論是猶太人、德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中國人、日本人…等等,那時候也得不著回應…我想讀者應當和那時的他們一樣共同承受那樣的心情吧!

Monday, September 03, 2007

暴力的故事


女人的世界史
羅莎琳‧邁爾斯 著
刁筱華 譯
麥田出版


暴力失樂園
詹姆斯‧吉力根 著
李芬芳 譯
時報出版


如果您想要觀看《暴力失樂園》那我建議請在旁邊放這本《女人的世界史》,一本看膩後再翻另一本看,最後,就.....



看完了! (#‥)=○)>0<)~~


不是啦~看完是當然的,但是為何會建議把這兩本書合參捏?
這是因為當您單看《暴》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太過理論與抽象的論述感到有些倦怠,雖然這本書也是有案例加以說明作者的觀察與理論的建立,然畢竟只是單純個案有時候很難去理解到作者在探討暴力成因的論證過程,但是若再加上《女》這本書後,這種以史為鏡、縱貫古今的閱讀快感,不但是清晰明瞭也還真是暢意!說真的,自從當初在研究所上《刑事政策專題研究》為了寫一篇《刑事法理中的人性尊嚴》的報告,竟異想天開地來個「史」「法」大亂鬥後,再也沒有這麼愉快的讀書經驗了~



在《女人的世界史》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暴力史的發展,人類間的迫害幾乎是與人類整部歷史息息相關,而對女性的壓迫透過習俗的建立與父權思想的潛移默化,限縮了女性在社會應有的主體地位與價值,在歷史上更多時候,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女性淪為人類社會的祭品,在聖經裡所羅門王的晚節不保是因為他娶了外族女子拜了偶像、在舊約以斯拉記跟尼希米記裡記錄猶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後的悔改便是與他們所娶的外族女子離絕、在中國相學文化裡斷掌成為女性不祥的烙印之一(男性斷掌則否),而對於女嬰的棄殺幾乎普遍存在於每個文明之中(當然要排除某些母系社會),我們可以看到「夏娃原罪」是刻印在每個女子的命運之中,而這樣的迫害我們看到的是暴力的源起。



或許,男性對女性的迫害是各類型迫害發展的基礎—也是奴役的開始,我們翻起《暴力失樂園》便能看到這一段恐怖的發展起源,作者以家族的一段歷史作為源起...


一個白人與印地安女子所生下的14歲女兒,大家都叫她「雜種」,雜種後來和一個來自愛爾蘭的農場主人一起生活,為他生兒育女、操持家務,但是她的丈夫卻只會用對待牲畜的方式對待她和他們的兒子,雜種不知道該怎樣保護兒子免於父親的暴力對待,只能用恐嚇的方式告訴他說:「如果你再打兒子,我會讓你後悔一輩子」。

但是這樣的暴力並沒有終結的一天,直到有一天他們的兒子失蹤了,對雜種、對她的丈夫來說都是一件痛苦萬分的是,後來,眾人在井裡發現了他們兒子的屍體,但是發現兒子並不是淹死的是死後被丟入井中的,這時大家又在雜種家裡的廚房發現一塊被吃了一半的派,而這派裡面摻有老鼠藥,而在法醫勘驗後證實那孩子是死於老鼠藥!

事後在警長要找雜種問話前,卻發現她已經消失無蹤,沒人知道她去哪?有人臆測她逃走了、她投河自盡了,但更有人說她被丈夫親手殺了...因此沒人知道她發生了什麼事。

這一段故事,我們看到一個暴力的縮影,發生在家庭裡,也發生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父親的暴力」造就「家嚴」、造就傳統的父親權威,造就了一種「男性氣概」的壓迫文化,這種文化從家庭、到校園、入職場、進監獄都一再成功地成為宰制的手段,尤其是監獄裡的男性氣概的展現更成為一種管控手法,獄方允許犯人間的暴力侵犯,以換取監獄的和平,作者吉力根更巧妙地將這樣的統御方式提升到整個國家機器的運作與既得利益者如何利用犯罪與刑罰來保障其利益與地位,雖然會有點陰謀論但是就我們成長經歷來說,我們也被這樣地規訓甚至是贊同「暴力使用」,老實說,在我們心底不也常常呼出:「跟你說也沒用,對你這種白癡,扁你一頓比較快」,或許在事實上,我們是熱愛暴力的一群。


暴力,就如同《魔戒》裡面那只至尊魔戒一樣,擁有毀滅性的力量且被眾人所爭搶,但是就像哈比人佛羅多受到的侵害一般,暴力也是會侵蝕人的身體與靈魂的,而每一個暴力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卻是施暴者弱小靈魂的不安與焦慮...

監獄裡的性侵害,只是為了證明犯人自己的男性氣概與地位,但是他無法擺脫在監獄中被宰制與剝奪尊嚴的事實;校園裡的暴力,不論是老師或是學生,不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或是義氣;在遠一點,女性的貞操帶甚至是殘酷的陰蒂割除,更是直指男性心中那塊更脆弱的地方,這一切都是看似威武的暴力所想要遮蓋的嬴弱事實。

這一切就像在電影【英雄教育】裡,納粹老爸寧願向打拳擊的主角表示敬意卻恥於自己的孩子向他獻上一首感恩的詩,或許當他看到自己兒子為他念的祝壽詩的樣子就覺得像他為希特勒高呼萬歲的鳥樣,而他並不是在史達林格勒跟紅軍對抗的勇敢德意志軍人。

所以越脆弱的人越喜歡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剛強,而看似脆弱的人則會在重要的時刻裡展現剛強,就如同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成功必須仰賴當時才智兼具的女性們所辦的沙龍,不然盧梭等人恐怕得在斷頭臺或是火刑場上宣揚他們的主張了。

哩哩雜雜這麼多,就引書中末了的幾句話當作結尾,讓我們反思暴力這個與人類同時成長的惡...



人類如果想進化到能夠捨棄威脅人類生存的暴力傾向,只有藉著瞭解父權結構中榮譽法則和羞辱產生及鼓勵男性暴力行為的程度,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一定要開始重新建構男子氣概和女性特質的意義。《暴力失樂園》

在人類當中我們一定能發現此種活動—此一欲從劣勢升到優勢、從挫敗到勝利、從低處到高處的奮鬥。《女人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