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3, 2009

【觀影】圍‧城Besieged City

片名:圍城
導演:劉國昌
演員:黃孝恩、鄧德保、黃溢豪、蔣袓曼、李日昇、藍源瑋、施樂、凌浩然、陳一斐

如果近期內,想要找一部看了會悶的電影,我絕對強推這一部,尤其您是從事青少年輔導方面的,不管是司法、社工、教育...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敘事方式,從一個事件的旁觀者然後轉變成參與者,而參與的關係就是因為自身也受到了影響,迫不得已下淌了這淌渾水,這樣的敘事角度很寫實,因為這貼近了沈默大眾的旁觀他人苦難的心態。


劇中的靈傑看著自己的弟弟(俊傑)在學校被霸凌、在家裡被家暴,他總是選擇著用無奈的眼神來袖手旁觀,看著自己的弟弟捱了一頓後,才又以一個悲憫的眼神跟態度去面對自己親弟弟的苦難,這樣的描繪不也反映著螢光幕前的多數觀影者在他們現實世界裡所扮演的角色,而他們也用著同樣的方式來看著電影所發生的一切...就電影與觀影者的互動來說,真的很寫實但也相當的殘忍!

後來因為尋找失落的毒品關係,靈傑只好去面對這一切,去探究出俊傑所發生的事以及整個故事的真相,這樣的一段過程實在像極了司法程序的反應和流程—事件發生→發動偵查→瞭解真相→解決問題,然而在整個探究真相的過程中,司法人員又回到一個旁觀者的立場去瞭解相關的人事物,聽著一件又一件聳動的動機、原因、過程的論述,沒錯,這就是司法系統在每件案件理所扮演的角色—傾聽與旁觀...而介入呢?

絕對多數都是短暫且無用的,就像是片尾靈傑只能看著進入拘留病房俊傑的背影大喊著:「你不要放棄你自己啊!!」很感人卻很好笑,因為在法院也常聽到,反正到頭來還是得要俊傑不要放棄他自己,

這部電影裡,帶領觀眾瞭解真相的靈傑絕對不是英雄,就如同在刑事司法系統中,警察、司法官、觀護人絕對不是這個生命現場的救主,他們只是因為犯罪事件破壞了「皇城的河蟹」後,必須出來回復「人民法感情」(請參閱任何一本刑法總則的書,妳會發現這個用詞),然而,在整個環境中真正的英雄呢?

或許勉強來說,就是那個在學校、家庭被打得滿頭包,但是在殺人事件發生後卻願意一個人承擔責任(或許也是逃避)的俊傑—為什麼說他是英雄呢?

沒什麼...因為他願意用自己糟糕到不行的生命,去換取他人的生命跟生活,這真的很偉大,不是一般人做得來,若不是基督教的聖靈充滿或是佛家所講的大慈悲那種佛心來的,我想絕對很難去扛下這種責任,但不過,從另一面來說,當一個人的生活已經爛到不行時,生命...彷彿是—多餘的。

在一個圍城的環境裡,一個犯罪學家所稱的副文化社會結構中,真正去面對生命、面對生活的,通常都是那些離不開這個環境然後還願意活下去的人—即便他們力爭上游或是用可以在那樣環境中生活的街頭文化奮戰下去。

而整個社會的其他人,也只會在社會版的畫面中來感同身受,或是選擇更進一步的與畫面中的那一群人隔絕。

看著電影最後那在街頭哭喊奔跑的小孩,可以看到某種生命史的延續與無言,更可以感覺到那群少年的生命正控訴著這個社會某些人的冷漠—與袖手旁觀。

但是,面對這樣複雜無解的生命與環境,絕大多數的司法從業人員或社會工作者可能都會跟靈傑一樣,用著旁觀的角度...繼續地參與。

No comments: